2020年11月20日,银保监会人身险部向各银保监局、各保险公司,以及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下发《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据了解,这是首份针对城市定制医疗保险的监管文件。
首个官方定义
《征求意见稿》首次针对业界俗称的“惠民保”类业务给出官方定义——“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是在社会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政府主导、商保承办、自愿参保、多渠道筹资”的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在产品形态和运营模式上与传统商业保险、大病保险都有所区别,能够更紧密衔接当地医保情况(资金,赔付,病史等),通常在百元以内,人人可买,均一价格。
凭借低保费、低门槛、高保额的特点,“惠民保”迅速推广,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北京市等地均有产品上线。据动脉网统计,截至今年10月末,全国共有超过70个城市推出了城市惠民保,参保人群在短短数个月间从数十万增长到超过2600万,总保费收入超过10亿元。
存在的挑战
根据中再寿险发布的《2019-2020年度健康险产品研究报告》,各地惠民保的出单公司、筹资方式、保障范围不尽相同,有单一保险公司承保,也有多家公司共保的形式。不同模式的“惠民保”也体现出各地对这一保险制度的进一步探索。
但随着“惠民保”的火爆,市场竞争也逐渐加剧,不少地区已经出现一座城市对应多个“惠民保”的情况,为了抢占市场,部分险企不惜打价格战,甚至一些地方出现了冒用政府名义虚假宣传的情况。对此,银保监会的这一《征求意见稿》非常必要,为“惠民保”的规范发展指明了方向、划出了红线。
开始走向规范化
《征求意见稿》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服务民生保障,要求保险公司遵从商业保险经营规律,市场化运作。应因地制宜,保障方案体现地域特征,契合参保群众实际医疗保障需求。鼓励将目录外医疗费用纳入保障范围,满足参保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保障需求。
二是强化可持续经营开展专业服务,保险公司应对定制医疗保险业务进行合理的风险评估和清晰的分析判断。应具备稳定、专业、规范的服务能力,并具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系统。应严格履行产品说明义务,做好风险提示。
三是压实主体责任规范经营行为,《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各银保监局、各公司及保险行业协会的相应责任,并将重点查处参与恶意压价竞争、违规支付手续费等违规行为。
对于“惠民保”未来的发展,笔者认为:首先要获得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监督、指导及增信,在产品设计之初充分考虑当地的需求和市场规模,做好产品与当地社会医保政策的衔接,并以政府增信提升参保率;其次,要重视产品的可持续性,目前的“惠民保”多为一年期产品,尽管参保保费很低,但很多地方续保的价格和条件并无保证,这会给市民带来疑虑,影响个人的保险规划,亦不利于“惠民保”的长期发展;此外,多数“惠民保”只保障医保目录外的几种或十几种特药,并明确限制适应症,在新药研发日新月异的今天,这难以满足参保者的用药需求,希望未来能逐步扩大医保目录外的保障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