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回顾年会前两日报道
如果说2023年被视作中国创新药的出海元年,那么在当下的大环境之下,Biotech们在Licensing上有哪些策略和改变?今年新兴起的NewCo模式,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跨国药企又是如何看待在中国的并购交易?AI时代,将会为临床运营带来哪些新的赋能?在11月13日的第八届研发客临床年会暨ChinaTrials16现场,与会嘉宾们就这些话题做了精彩分享和深度探讨。
德勤管理咨询总监吴婷婷的演讲主题是“药物研发中人工智能的趋势和应用”。

德勤管理咨询总监 吴婷婷
她表示,从外部环境来看,不少Tec公司,比如阿里、华为等企业都在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AI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展开投资布局。那么,生成式AI究竟能带来什么价值?德勤在全球做了一项调研,从研发到生产到销售市场测算,五年时间内,对药企带来的价值是50亿~70亿美元的体量。在R&D环节,能实现30%~45%的降本增效。
目前,临床试验的数量不断增加,患者招募的竞争越发激烈。很多临床试验面临招募困难,从而影响试验的时间。此外,地缘政治的影响、数据合规、数据跨境也遇到一些限制和挑战。新的药物和新的靶点,整体试验设计越来越复杂,增加了临床试验运营难度,以及监管机构越来越严格。传统的增加人力和时间的方式无法应对这些挑战。AI 技术的加持,能帮助企业更好地提升临床运营中的效率和质量。很多走在前面的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和尝试。
NewCo是否最优解
在年度中国领袖圆桌会议的主题讨论中,嘉宾们围绕“Licensing时代的新战略”展开热烈对话。
和记黄埔医药执行副总裁、研发负责人兼首席医学官石明分享了呋喹替尼的出海经历。去年,和黄医药把这款产品的全球商业化权益转让给武田。目前,呋喹替尼在欧盟和日本都获批上市,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
“在欧美商业化,需要非常大的投入,对中国药企来说确实比较困难。让MNC来实现商业化,可以分担风险。”石明说。从呋喹替尼出海的案例来看,和黄当时做了国际多中心3期临床,同时也借了资本的东风,比如融资和上市等。在当下资本寒冬的情况下,可能很多公司会在资产更早的阶段考虑Out-Licensing。
复宏汉霖全球产品开发部总经理李靖表示,复宏汉霖从生物类似药起步,借助出海策略,在欧盟、美国等很多地区都有出海的经验。“建立了自身的能力,也建立了合作伙伴对复宏汉霖的信任,这为后来新产品的出海打下很好的基础。”
烨辉医药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华烨回顾了多年前的话题都是围绕MNC展开,而现在讨论的都是中国Biotech出海之路,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变化。在他看来,无论是引进还是卖出,目的只有一个——让有价值的产品,实现填补医学空白。去年,烨辉有一款产品与赛诺菲达成合作,从公司的角度来看,还是希望能实现商业闭环的。
轶诺药业/赛岚医药医学顾问彭彬也回顾了多年前,大家都在讨论MNC在中国开展临床研究的可行性。16年过去了,中国的创新能力有了非常大的提升。很多biotech公司都有创新潜力的产品,处在临床的不同阶段,也具备出海的机会。同时他也在思考,在出海的浪潮之下,是不是所有的Biotech都要变成Biopharma?产品在早期阶段out license,确实能获得资金,如果出海变成一种趋势,我们失去了自己的核心资产,会不会影响竞争力?
传统出海的模式比如首付款+里程碑款,或把整个权益都授权出去,或联合开发。而今年,又出现了NewCo这个新模式,这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和记黄埔执行副总裁、研发负责人兼首席医学官石明认为,NewCo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拓展阅读
与NewCo相比,中国会兴起“Hub-And-Spoke”吗?
“Biotech公司在研发支出的体量上肯定不如MNC,并且会比较谨慎。如果一些在中国早期研发比较潜力的产品,希望到海外开展国际大3期临床,肯定是需要巨大的投入,MNC做会更合适。可以找有眼光的投资人,NewCo的形式能加快产品的开发。”石明说。
在李靖看来,NewCo是一个中间手段,如果公司有资金问题,NewCo是降低风险、引入资金的手段。如果有很好的产品和资金,还是应该直接跟MNC谈,这是最终的目标。
华烨认为NewCo只是一种新包装,创新说到底最后看产品,如果产品不够好,NewCo可能是给投资人一个交代的方式。
基石药业首席执行官杨建新认为,最近是PD-1/VEGF双抗以及CD3/CD19/CD20等自免产品的风口。这些产品可能在临床上已经没有很好的出路,比较拥挤,NewCo是一个出海的机会。“但如果公司不缺资金,核心产品在市场的潜力比较大,过早做NewCo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有潜力的核心产品,总是希望做到POC,在未来能达成更大的交易。”此外,他还提醒CEO们思考当下转让出去的产品会否成为未来的竞争者。

从左至右:杨建新、石明、李靖、彭彬、华烨
与大公司达成并购和授权转让交易
接下来,高赢国际律师事务所生命科学业务部合伙人及并购交易专家潘文森主持,多位嘉宾围绕“当前环境下的并购与交易”这一话题各抒己见。对于如何与跨国公司对接并达成交易这个问题,舶望制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舒东旭回应道,大公司每年都会有一个计划,如果产品正好在他们的list上,就比较容易达成。

从左至右:潘文森、钟敏、祁昱、任宇、舒东旭、王翀、靳照宇
AI大模型何时能支持to-B甚至to-C
上午的最后一个主题讨论围绕“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提高临床开发的效率和质量”的话题展开,由太美医疗高级副总裁兼首席产品官马东主持。阿里云智能集团上海大区企业解决方案负责人王旭文表示,从ChatGPT爆火到现在有两年,大模型从大学生水平,逐步引入了慢思考的能力,可以处理一些复杂逻辑思考,在特定学科领域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并且正在实现跨模态。此外,再过一年,模型的成本会有一到两个数量级的下降,大模型可以支持起to-B甚至to-C的使用。

从左至右:马东、陈杰、王旭文、夏梦莹、刘莉
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的现实痛点

从左往右:徐颐、唐艳旻、王子文、张晓侠
从两种不同机制的ATTR药物看审评逻辑
在“前FDA专家剖析一个SiRNA药从IND到NDA的虚拟案例”的话题讨论环节,研发客主编毛冬蕾主持,前FDA定量药理专家、瑞宁康生物医药创始人王亚宁、前FDA临床审评专家、海森生物首席医学官肖申,前FDA质量生产和检查专家、前FDA驻华办公室助理、前CDE首席科学官、君实生物工业事务高级副总裁&首席质量官王刚,以及前FDA生物统计专家、诺思格医药科技首席科学官陈刚参与了讨论。

从左至右:毛冬蕾、肖申、陈刚、王刚、王亚宁(线上)
陆舜:肺癌要从难成药靶点实现突破
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兼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陆舜教授,在“从主要研究者的视野看如何开展中国肺癌的注册研究”主题报告中提到,细分肺癌分子亚型中,KRAS细分亚型的新药研发获得了国际学者高度认可。

陆舜教授
最后,在对晚期肺癌靶向治疗进展总结中,陆舜强调要从难成药靶点实现突破,关注已成药靶点药物耐药的新药开发,同时重视新一代抗体偶联药物等新的靶向药物开发。
30个工作日的IND试点意义
最后,在“IND从60个工作日到30个工作日试点对注册和试验启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专题讨论中,由泰格医药副总裁、政策法规事务常建青主持,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机构办公室主任沈一峰教授,恒瑞医药注册部高级副总经理蒋燕萍,罗氏中国注册事务总监龚倩,礼来中国临床开发副总裁王蔓蓉,强生创新制药中国注册事务策略与法规负责人肖芳参与讨论。

从左往右:常建青、沈一峰、王蔓蓉、蒋燕萍、肖芳、龚倩
至此,第八届研发客临床高峰论坛暨ChinaTrials16圆满落幕,希望会上思维的碰撞和观点的交流,可以为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穿越“寒流”带来参考。我们明年再相聚!
编辑 | 姚嘉
yao.jia@PharmaDJ.com
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和每日新闻抢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