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行业虽仍感资本寒冬,但整体已显回暖|第一现场

·2024-12-01发布

• 尽管行业仍然感受到资本寒冬,但整体上已呈现回暖;

•  国家出台多项具体措施,明确释放出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

•  未来中国制造业如果变的既低廉,质量又好,还很具有高科技,就能在世界中所向披靡;

•  一旦中国Biotech将所有早期产品都许可出去,我们未来还有什么可以拿来创新、拿来竞争?

•  部分政府投资机构将医药创新想象得过于简单,仍拘泥于保本保收益的传统思维框架,这种心态并不适应生物医药创新投资领域。

 

面对资本“寒冬”中研发型企业面临的融资挑战、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复杂变化,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未来发展路径成为亟需探讨的议题。在此背景下,第九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首次落地广州,寻求破解之策。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秘书长 冯岚

 

“尽管行业仍感受到资本寒冬,但整体上已呈现回暖。由于大湾区生物医药发展环境日益成熟,其发展前景广阔。我们将本届大会选址于广州举办,旨在激发大湾区的生物医药创新潜能,共谋产业发展。”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秘书长冯岚在开场主持时表示。

 

瞄准前沿创新打造生物医药高峰高地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会长,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张抒扬,作为来自临床的医学工作者,担任了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会长并积极引领临床研究与转化。她在致辞说,在健康中国、科技强国等国家战略引导下,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关于税收优惠、资金支持、新药专项、审评审批改革等措施相继出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步入前所未有的“快车道”,在研新药数量跃居全球第二;多款国产创新药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对外授权金额和交易数量再创新高;“十四五”以来国产创新药的市场规模已达千亿元。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会长,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张抒扬

 

她说:“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切身体会到当今医学科学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向前发展。医学人工智能、高通量组学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细胞与基因治疗、高效靶向药物、脑机接口、手术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在临床中加速应用、蓬勃发展。我们对于生命本质和疾病因缘有了更新的认识,对于健康分析和疾病诊断有了更新的技术,对于亚健康早期干预和精准治疗有了更新的药械产品,对于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也有了更新的管理模式。这些不仅深刻地影响变革着人群的生活方式与患者的生存质量,也为我们医药行业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大局。”

 

瞄准国际前沿、聚焦行业自身。张抒扬表示,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与挑战,比如研发周期变长、研发成本明显升高,医研企、产学用多方协同发力不足,生物医药的创新链、产业链、应用链深度融合不够,许多临床医学需求、患者诉求还亟待被研发支持,转化应用还亟需资金资助等问题。

 

当前,全球生物医药发展日新月异,她指出,聚焦我国卫生健康与生物医药重大问题,瞄准前沿创新与重大药械产品研制,携手各方、集聚力量,打造我国生物医药高峰高地正是当务之急。

 

张抒扬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立业之本”作出重要论述。今年,国家也出台多项具体措施,释放出以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提振市场信心。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历史无数次地向我们证明,暂时的寒冬恰是蛰伏与蜕变的绝佳机遇。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医药创新转化离不开资本的助力。

 

六大改革建议完善商业医疗保险

 

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毕井泉着重探讨了如何发展和完善我国商业医疗保险,他的报告道出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共同心声。

 

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 毕井泉

 

毕井泉认为,中国生物医药面临创新药定价偏低、医院采购积极性不高等挑战。为了优化创新药商业环境,亟需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构建完善的市场机制。商业医疗保险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健康需求,还是改革现行医保制度、为创新药开辟新支付渠道的关键。然而,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需解决定位不清晰、数据获取难等问题。

 

为此,他提出了六大改革建议,包括发展商业医疗保险需要培育自费市场,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旨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医疗需求,发展商业医疗保险需要明确基本医保支付边界,发展商业医疗保险需要公开各类疾病发生率,发展商业医疗保险需要公开药品审评结论和数据,以及发展商业医疗保险需制定相关法律。

 

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机制、完善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的要求,当前最迫切的是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构建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体制,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为创新药产业发展构建一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稳定的、可预期的市场环境。

 

“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管理水平和医保资金结余存在较大差异,应当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改革不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率先解决医保支付问题,率先解决创新药定价和医院加价销售问题,为全国的改革积累经验。”他总结说。

 

中国制造既低廉、又高质量、还高科技

 

作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委员会委员,以及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的朱民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再次当选增添了政策与贸易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当前正处于低增长阶段,预计未来几年增长动力将持续不足。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尤其是高额关税威胁,对中国经济构成了挑战,同时也影响美国自身。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委员会委员 朱民

 

面对挑战,中国正积极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环境,通过内部改革、高质量发展、深化对外开放等措施抢占先机。中国需要立足国内消费,提升服务消费比重;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提升产业链水平;坚定不移走碳中和之路,推动绿色转型,包括发展新能源、加强电网建设、建设碳交易市场等。

 

朱民说,中国需要积极应对全球经济新态势和特朗普的贸易挑战,调整经济增长模型,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并敏锐捕捉新机遇。“未来中国制造业将变的既低廉,质量又好,还要非常具有高科技,就能在世界中所向披靡。”

 

如果中国都Lisence-out,我们未来还有什么?

 

每年,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的报告都引人关注。他说,中国已迈入生物医药发展的2.0时代,虽在研发管线数量和首发上市数量上稳居全球第二梯队前列,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在创新药市场和人口占比存在差距。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 宋瑞霖

 

他特别提到CAR-T疗法。在中国,尽管这种前沿疗法已有6种新药获批,但2023年全年仅有568位患者使用,美国获批了7款,却有27,000个病人受益。这一巨大差距,使得CAR-T在中国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境地。“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如何才能真正让创新药惠及更多中国患者?”

 

他特别提到FDA在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权威性和影响力。FDA不仅为美国审批新药,更在某种程度上为世界批药,因此,众多创新药首先选择在美国上市。这一现象揭示了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内在逻辑:市场决定创新药的走向。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国产业的发展路径,必须从市场端发力,建立多元的医疗保障支付体系,为创新药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同时,宋瑞霖也提出,要警惕优质的国产创新成果流失。越来越多中国创新药企业选择将产品license-out。虽然这体现了中国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国际认可,但如果中国Biotech过度依赖这种方式,将交易收入作为主要资金来源,产业未来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一旦中国将所有产品都许可出去,我们未来还有什么可以拿来创新、拿来竞争?”

 

他指出,中国要重新审视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从市场端发力,建立多元医疗保障支付体系以支撑医药创新。宋瑞霖最后说,只有让企业家看到获得合理利润的预期,才能吸引更多投资,推动中国医药创新进入新时代。

 

AI缩短新药研发周期,提升效能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颖宇的职业转变始于她2003年因家人患病而投身医疗健康事业。启明创投在她的带领下,成功投资了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如再鼎医药,其独特商业模式开创了中国医药的新模式。她认为,中国创新药械领域已从跟随转为引领全球,进入了第一方阵。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 梁颖宇

 

梁颖宇说,中国药品医疗器械评审审批制度改革及国际合作,推动了医药创新升级,标志着创新药械黄金时代的到来。中国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有成,更在欧美等地出海拓展。

 

她认为,专业投资人在降低风险、驱动创新方面作用显著,助力企业国际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AI加速药物发现方面领先,如启明创投投资的Insilico Medicine,利用AI技术缩短了新药研发周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成功率。

 

面对未来,梁颖宇认为中国企业需提升临床试验能力、数据呈现和沟通交流能力,以赢得国际市场。“中国创新药械产业已站上新起点,未来需不断创新、突破、合作,才能让产品走向全球,为更多患者作出更大贡献。”她说。

 

出海与内卷的应对方法

 

中国科学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李佳主持了“秉初心、破内卷,筑梦原始创新”圆桌论坛。与会者集中讨论了出海与内卷的应对方法。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认为,虽然中国创新取得了很大进步,有不少对外交易,但内卷现象却十分严重,不仅肿瘤药领域如此,自免、代谢等也同样面临这一问题。

 

“秉初心、破内卷,筑梦原始创新”圆桌论坛

 

内卷的成因多样,包括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审批政策限制、投资者持谨慎态度和医疗保险系统的影响。为了应对内卷,孙飘扬认为,需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差异化创新。同时,他们也关注到国际化带来的外部环境挑战,如未来出海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和可行性问题。“若选择出海,企业在海外开展临床试验将面临较大投入。”他说,而从内部看,企业在研发、临床研究和商业化方面均需克服诸多难题。

 

绿叶制药的精神病药物利培酮缓释微球注射剂Rykindo在2023年1月获得美国FDA上市,另有一新药预计明年将在日本获批。绿叶生命科学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殿波认为,投资回报是企业最为关注的因素。他说:“国家正为创新药打开政策大门,如纳入商业保险,这是全球通行的支付解决方案。中国创新药发展正处在艰难的上升期,亟需更多政策扶持,否则许多生物公司难以为继,过往的创新努力也将前功尽弃。”

 

贝达药业董事长兼首席运营官丁列明回想起贝达药业的肿瘤药埃克替尼在审评审批改革期间的经历,从当年IND排队10个月到现在60个工作日的默认制,且CDE还在努力缩短至30个工作日,这是一项重大变革。丁列明对生态产业的变化印象.....

文章关键词: 第九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落地广州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未来发展路径冯岚张抒扬毕井泉朱民宋瑞霖梁颖宇王胜赖志鸿
想要查看更多文章详情?请登录研发客账户浏览全文
更多中国医药行业资讯等你发现
0
发布文章
0
关注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