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研发客支持,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易方达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生物医药产业投融资论坛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成功举办。在本次论坛的圆桌讨论环节,由高赢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亚太区生命科学业务负责人潘文森主持,产业界和投资界的各方代表担任讨论嘉宾,围绕“创新+国际化,中国医药产业迎来新时代”展开分享和讨论。
本次论坛是“2024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大会 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的系列活动之一。

潘文森建议,特别是对于平台型的生物医药研发公司,在早期的时候能够和大型跨国药企,或行业最领先的公司合作,即便项目不能立马获得高额回报,对于提升公司影响力和未来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据介绍,近半数中国公司的出海交易,都有潘文森团队的参与。
深信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林鲜对此表示认同。他提到,深信生物专注于核酸递送技术,早期做出海布局的时候,就希望尽可能多的海外公司可以运用深信生物的平台,并和一家海外的大公司合作来拓宽海外合作渠道。“只有不断输入数据,并有很好的输出结果,模型才能迭代创新,未来基于平台才能产出更多的创新候选产品。”李林鲜表示。
在过去的许多交易中,可以发现如果项目展现出足够的潜力并和跨国公司当时的开发战略相匹配,他们的出手可能会颇为“阔绰”。从BD的角度来看,本土公司需对这些买家的“口味”比较了解,谈判时才能有的放矢。
在论坛上,默沙东亚太业务拓展与授权副总监祁昱简要介绍了默沙东BD团队的整体架构。临床阶段的项目主要有默沙东美国总部的BD团队负责。临床前的早期项目则分地区,在美国、欧洲和亚太地区分别由三个团队负责。默沙东在中国寻找的早期项目主要集中在自免、心血管、心脑血管代谢、传染类疾病和疫苗这5个领域,对于具体的疗法默沙东持开放的态度,均会积极寻找合作机会。
辉瑞中国战略及业务发展副总裁任宇表示,辉瑞对肿瘤、自免等重要疾病领域都有兴趣。他特别提到辉瑞愿意陪伴具有潜力的Biotech公司一起成长,从各个角度来支持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如直接引进,或给予资金、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待取得一定好的临床结果后引进项目。
当然,对于本土公司也不能为了出海而出海,选择海外合作伙伴时也要考虑公司是否真正可以从中借力,补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非常关键。据联影医疗董事、董事会秘书、首席投资官蔡涛介绍,专注于开发高端医疗器械的联影医疗,在早期时候就做很多基层、中层和研发平台的搭建,整个研发体系的纵向有非常深的延伸,而且整个供应链中大多数的关键部分均掌握在自己手中。对于公司稀缺的特殊材料、部件等会有兴趣在海外寻求合作。不过,他也提到,近年国内相关公司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涉及尖端技术时海外公司可能防备心比较重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本土公司合作可能会更有优势,联影已有多个类似的成功案例。
潘文森观察到,在资本寒冬下,投资和交易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态势。一方面大额交易频发,另一方面许多初创公司反映融资变得格外艰难。
得时资本的合伙人郭稼认为,寒冬发生的底层原因有很多,包括地缘政治、强势美元的回流等。但他坚信,创新是整个生物医药行业的底层驱动力,即便是在资本寒冬下,真正的创新也不会停止。
“得时资本从创立之初即专注于早期医疗投资,而实际上真正好的创新是有限的,资本热潮退去从某种意义上是市场资源的再分配,好处是我们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更深的细节,经大浪淘沙找到真正具有潜力的创新项目。”郭稼表示。
同样聚焦早期投资孵化的维亚生物,自2017年创立以来,投资孵化了来自全球的90多家创新药企业,其中中国公司20余家。“在大环境相对艰难的情况下,大家更愿意开放心态去探索和尝试多元化的合作交易模式。”维亚生物首席创新官、维亚生物创新中心负责人戴晗表示。
戴晗认为,就海外资源来看,大部分的中国企业可能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BD或收并购的方式可以将管线国际化,通过外部合作也可以更好的加速和赋能项目的推进,同时带来一定的现金流。
除了“借船出海”,许多企业还在通过“造船出海”来借力海外的资金,如今年火热的NewCo模式。国内的一些基金也开始考虑通过该方式找到好的标的组成公司去海外孵化。
“不论是由基金方还是产业方主导,决定NewCo成败最关键的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如研究转化效率、整个资金的使用效率等。其中,产业资源的引入非常重要,少走弯路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节省时间。”郭稼表示。
“此外,在国际化进程中,法务、财务等各方面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内部团队和外部合作伙伴也非常重要。”戴晗补充道。
就目前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融资现状,摩根大通证券大中华区股票资本市场部执行董事、A股资本市场主管陈晓颖分享了三个方面的观察:一、跨国药企对中国医药和器械创新项目抱持的兴趣和信心比较大;二、随着今年国家财政、货币政策的出台,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市场的看法有所回暖,市场信心的进一步恢复还有待相关政策后续的落地;三、从产业界的角度来看,寒冬下各方没有“躺平”,策略更加灵活多变,公司运营从以前牛市的高举高打变得更加接地气,创新的脚步并没有放缓。
“已有许多公司咨询明年或者后年的上市窗口,整个市场的回暖、反弹会从二级市场开始,逐渐传导到IPO市场,再到一级市场。”陈晓颖表示。
如何选择上市地点?陈晓颖认为要视公司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是人民币架构、立足于国内市场、管线离商业化比较近,或已经商业化,甚至已经有利润的公司,A股肯定能提供最好的估值。如果管线处于早期、具有全球权益、创新性较强、团队具有国际化背景和能力的公司可优先选择纳斯达克。相关状况居于中间的可考虑香港。在进行优先排序后,随着企业的发展可考虑在多地上市。希望未来大环境可以给予企业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她说。
“对于将来中国生物医药对全球的贡献和发展,以及全球生物医药的投资和合作,我持谨慎乐观的态度。”郭稼表示,“疾病无国界,治疗无国界,或许未来生物医药的出海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地缘政治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我相信‘科学至上,治病救人’在全世界都是没有异议的。”
祁昱和任宇都提到公司内部自上而下对于中国创新项目的重视。或许当前地缘政治对于中国生物医药出海的影响还未完全显现,但他们也相信Science will win。“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会尽力将中国创新药带到世界舞台,服务全球患者。”任宇表示。
蔡涛表示,联影医疗相信产品为王,同时会在全球不断优化供应链布局,不论未来地缘政治的影响如何,最后胜出的一定是产品具有真正竞争力的公司。
李林鲜表示,深信生物将始终保持高研发效率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在正确的方向和产品路线上不断努力,相信最后一定能实现产品和公司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