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ASCO GI口头报告|信迪利单抗有望开启食管癌新辅助「放化免」治疗新时代

·2025-02-07发布

2025 年 1 月 23 日至 25 日,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道肿瘤研讨会(ASCO GI)在旧金山盛大召开。作为胃肠道肿瘤领域最高水平的世界级学术盛会之一,本次大会汇集全球各地的肿瘤学家展示该领域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四川省肿瘤医院牵头开展的 SCIENCE 研究[1]在 800 余篇摘要中脱颖而出,受邀以 LBA(Late-Breaking Abstract)形式重磅发布初步结果,由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冷雪峰教授代表 SCIENCE 研究团队在 ASCO GI 会上作口头报告(图1、2),向世界展示中国食管癌领域的科研成果,受到在场国内外食管癌领域专家的高度关注。

 

图 1. SCIENCE 研究以 LBA 形式亮相大会现场 

 

图 2. 冷雪峰教授代表 SCIENCE 研究团队现场报告

 

SCIENCE 是一项探索局部晚期食管鳞癌(ESCC)新辅助放化疗、化免及放化免的疗效及安全性的 III 期临床研究,凭借其创新的试验设计、严谨的研究流程以及突出的研究结果,为新辅助治疗最佳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证据,有望引领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的新方向。为此,丁香园肿瘤时间特别邀请 SCIENCE 研究团队主要成员,四川省肿瘤医院的胸外科冷雪峰教授、放疗科吕家华教授和胸外科何文武教授(图 3),深入解读 SCIENCE 研究结果及其临床价值,并分享食管癌新辅助治疗中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临床实践带来参考。

 

图 3. 冷雪峰教授(中)、吕家华教授(右)和何文武教授(左)‍

 

Q1 今年 ASCO GI 年会上,食管癌领域的 III 期 SCIENCE 研究受到业界广泛关注。作为该研究的主要研究者,能否请您介绍该研究的背景及设计思路?

 

冷雪峰教授‍

食管癌新辅助治疗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非常重要。免疫治疗时代下,免疫药物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食管癌新辅助治疗选择,同时也为新辅助治疗最佳模式的探索提出了新的挑战。食管癌新辅助治疗是选择同步放化疗、放化免还是化疗联合免疫模式?为了解决这一临床难点问题,在四川省肿瘤医院平台和林桐榆院长的大力支持下,SCIENCE 研究应运而生。

 

SCIENCE 研究[1]是一项大规模、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 III 期临床试验,主要探讨新辅助化免治疗、新辅助放化免治疗以及单纯新辅助放化疗在局部晚期可切除 ESCC 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入组既往未经治疗的局部晚期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临床分期 cT1N2-3M0 or cT2-4aN0-3M0),按 1:1:1 的比例随机分为三组:A 组(n=46)接受信迪利单抗联合新辅助化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 卡铂);B 组(n=45)接受信迪利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 卡铂 + 放疗,IMRT/IGRT 总计 41.4 Gy);C 组(n=55)接受同步放化疗新辅助治疗。计划在新辅助治疗结束后 4~6 周进行手术,同步放化疗的患者一般在 6~8 周进行手术。主要终点为病理完全缓解率(pCR)和无事件生存期(EFS)(图 4)。

 

图4. SCIENCE 研究设计

 

Q2 SCIENCE 研究成功入选今年 ASCO GI 并以 LBA 形式重磅公布,彰显了中国食管癌领域科研创新实力和卓越成果。能否请您介绍本次 SCIENCE 研究公布的结果、以及成功入选 LBA 的原因?

 

何文武教授

很高兴今天我们 SCIENCE 研究[1]的前期初步结果在 ASCO GI 会议公布,新辅助化免组 pCR 率为 13%,放化免组 pCR 率为 60%,放化组 pCR 率为 47.3%(图 5)。三组的安全性,耐受性良好。

 

图 5. SCIENCE 研究主要终点 pCR 结果

 

入选 LBA 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SCIENCE 研究立足临床需求,为探寻最佳的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模式添砖加瓦:虽然新辅助放化疗已经成为了国内外指南推荐的局部晚期 ESCC 的标准治疗方案,但仍面临着术后远期复发率高,长期生存不如人意的问题。而 SCIENCE 研究头对头对比了加入免疫治疗后的新辅助化免、放化免和同步放化之间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优化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 SCIENCE 研究是基于临床指南,但又高于临床指南:SCIENCE 研究中的新辅助治疗模式是在目前指南推荐的标准治疗模式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初步结果显示进一步提高了原有方案的疗效,pCR 率提升可观,我们期待短期 pCR 率的提升能够进一步转化为长期生存获益。

 

3. SCIENCE 研究基于中国人群,向世界彰显中国临床科研之声:SCIENCE 研究依托于四川省肿瘤医院平台,联合了国内多家食管癌高质量中心的力量,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食管癌患者特点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食管癌领域科研水平和贡献。SCIENCE 研究作为全球首个公布阳性结果的局部晚期 ESCC 兼顾新辅助化免、放化免和放化疗的 III 期临床研究,初步结果证实疗效可观,安全性良好,后续系列结果值得我们期待。

 

Q3 作为全球首个公布阳性结果的局晚期食管鳞癌中对比新辅助放化疗及化免及放化免的 III 期临床研究,您认为 SCIENCE 研究结果将如何推动和优化可切除局部晚期食管癌治疗模式?

 

冷雪峰教授‍

推动可切除局部晚期食管癌新辅助治疗进入「放化免」时代: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 SCIENCE 验证「放化免」新辅助模式的疗效及安全性良好,是可切除局部晚期 ESCC 新辅助治疗的有效策略,为「新辅助治疗是选择同期放化疗?放化免?还是单纯化免?」这一困扰临床多年的问题带来答案,有望开启新辅助「放化免」的新时代。

 

何文武教授‍

为「放化免」新辅助治疗实践提供优化建议和参考依据:从化疗方案、免疫治疗方案、治疗时机、维持时间、放疗剂量、放疗分割模式、放疗照射范围、疗效与毒性平衡、治疗耐受等方面,为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放化免」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吕家华教授‍

为持续优化「放化免」新辅助治疗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SCIENCE 研究也进行了深入的基础研究探索,本次 ASCO GI 虽然未汇报结果,但未来将呈现更多的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在当前结果基础上也可进一步展开疗效生物标志物的探索,如 PD-L1 表达、肿瘤突变负荷、基因组表型、肿瘤免疫微环境等为筛选潜在的治疗获益人群提供帮助。

 

Q4 SCIENCE 研究采用了「放化免」新辅助治疗模式。结合您的临床经验来看,「放化免」新辅助治疗模式的安全性如何、以及如何做好不良反应管理并提升患者的治疗耐受性?

 

吕家华教授‍

SCIENCE 研究[1]首次分析结果显示,「放化免」新辅助治疗模式整体安全性可控,三组新辅助治疗期间 3 级或更高级别 TEAE(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的发生率分别为:A 组 8.7%,B 组 31.1%,C 组 36.4%(图 6)。「放化免」新辅助治疗安全性与同步放化疗相似,未增加新的毒性,且提高了疗效,有望成为新的治疗选择。

 

图 6. SCIENCE 研究的 3 级及以上 TEAE 发生情况

 

良好的安全性数据也得益于整个研究团队精细化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做好患者基线水平筛选:对于同步使用放化免的患者,需要严格进行患者基线水平的筛选,如患者的肝肾功能、心肺功能、是否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他内科伴随疾病等,以此评估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毒性反应的易感性和潜在风险。

 

2. 精准靶区、精准计划和先进放疗技术的使用:对于放化免患者,要更加注重对于精准靶区、精准计划和精准放疗技术的使用。放疗前采用 CT/MRI/PET 等多模态影像精准确定患者治疗靶区,利用精准放疗计划和先进放疗技术减少正常组织(尤其是心、肺)的照射范围和剂量,能够减少毒性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性。

 

3. 做好患者的全程营养和不良反应随访管理:对于食管癌患者来说,能不能完成放化免以及后续的手术,营养状态很重要。SCIENCE 研究期间,三组患者均通过临床营养师、医生、护士及临床研究协调员(CRC)团队的密切随访,及早发现和干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Q5 结合您的临床经验,顺利实施「放化免」新辅助治疗模式的关键点有哪些?

 

吕家华教授‍

「放化免」新辅助治疗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对于多学科协作(MDT)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胸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以及其他辅助科室团队在患者治疗全程通力协作,定期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及时进行治疗调整,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个体化治疗的目标。

 

何文武教授‍

长期以来,四川省肿瘤医院在多学科协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胸外科、放疗科、内科等多个科室长期协作,早早建立了川肿特色的食管癌诊治体系。成熟、精准、全方位、全覆盖地跟踪患者的诊疗全过程。

 

冷雪峰教授‍

根据川肿的经验,从初始患者评估及方案制定,到围手术期各个治疗阶段的衔接,到治疗全程的毒副反应的管理等,每个细节都不放过,才能真正保证所有患者都从个体化的治疗中真正获益。尤其是在我院韩泳涛教授的带领下,研发了一套针对食管癌病人的全程管理系统,对病人的营养、睡眠、情绪状况进行全程监测,使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的 5 年平均生存率达到了 50% 以上,随着治疗模式的进展,我们最新的数据提示患者 5 年生存率接近 60%。

 

总结

 

本次 SCIENCE 研究初步结果以 LBA 形式闪耀 ASCO GI 的舞台,为局部晚期 ESCC 的最佳新辅助治疗模式提供了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放化免」新辅助治疗模式卓越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同时,也展示了川肿团队扎实的临床功底和强大的科研底蕴,进一步彰显中国在食管癌研究和治疗领域的创新实力。相信随着后续数据的陆续成熟,SCIENCE 研究能够进一步推动食管癌围手术期治疗模式的革新,为食管癌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结局。

 

专家简介

冷雪峰

四川省肿瘤医院 

胸外科副主任、一病区主任

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

日本国立癌症中心访问学者,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省卫健委高层次人才日本食管学会(JES) 会员

中国抗癌协会  青年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纵隔肿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食管癌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微创外科学专业委员会  委员

四川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 常委

四川省预防医学会食管肿瘤防治与管理分会 主任委员

四川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预防医学会胸部肿瘤多学科防治分会 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预防医学会临床生物样本与数据管理分会 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食管疾病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学传播协会食管疾病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抗癌协会纵隔肿瘤专业委员会  常委

成都市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成都市抗癌协会肺癌诊疗一体化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成都高新医学会胸外科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吕家华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  

博士、副主任医师、副研究员、硕导

四川省「卫生健康英才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委会常务委员、副秘书长、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研究会肿瘤放射治疗分会 会长

四川省预防医学会肿瘤营养与防治分会 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预防医学会食管肿瘤防治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放射治疗专委会青年委员会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医师分会营养与支持治疗学组 委员

四川省抗癌协会食管癌、纵膈肿瘤、肿瘤免疫专委会 常务委员

担任《肿瘤代谢与营养杂志》、《Journal of nutrition》、《advances in radiotherapy & nuclear medicine》编委

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 项,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 1 项,成都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 项。

 

何文武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中心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

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会员

国际食管疾病学会中国分会(CSDE)青委会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胸心外科分会第四届青委会 委员

四川省抗癌协会第七届食管癌专委会 委员兼秘书

四川省预防医学会第一届食管肿瘤防治与管理分会 委员兼秘书

四川省医学传播学会第一届消化道肿瘤分会 委员

成都市医学会胸心外科专业委员会 委员

第九届大中华胸腔镜手术菁英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

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 ESTS-FSTCVS 奖获得者;发表 SCI 学术论文 32 篇;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 6 项,获四川省医学科技进步奖 2 项;获国家软件著作权 1 项,国家发明专利 2 项,国家新型实用发明专利授权 5 项,国际胸外科大会(ESTS、ISDE、OESO)发言 6 次。

 

参考文献:

[1] Xuefeng Leng , Wenwu He , Jiahua Lyu,et al.  Preliminary results from the multicenter, randomized phase III trial (SCIENCE): Comparing chemotherapy plus sintilimab and chemoradiotherapy plus sintilimab versus chemoradiotherapy for neoadjuvant treatment in resectable locally advanced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2025 ASCO GI. LBA329.

文章关键词: 信迪利单抗ASCO GI口头报告食管癌放化免」治疗新时代
下载PDF
0
发布文章
0
关注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