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我们要打造FIC的新药“最强大脑” | 遇见肖瑞平

·2025-04-28发布

• 肖瑞平教授告诉研发客,FIC项目希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培养具有战略眼光的前沿领导者;

• 摒弃学院派“教授组合”的做法,采取 “研修班+导师制”的模式;

• 首批学员涵盖企业高管、临床 PI、资本合伙人等多元背景;

• 抓住“未来医疗和医药技术”,如细胞基因治疗、AI制药等领域是FIC项目最具亮点之处。

 

在生物医药创新浪潮风涌的当下,一位对中国人才培养有着特殊情怀的人——北大未来技术学院院长肖瑞平教授,正以她独特的理念与实践,为中国生物医药的未来培育着国际化领军人物。

 

她所发起的北大全球新药研发领军人才项目(以下简称“FIC项目”,与first-in-class同义,北大全球新药研发领军人才项目旨在培养一批做全球首创新药的中国领军者),能为中国医药创新生态注入哪些活力?

 

推动转化医学发展

 

肖瑞平教授长期致力于转化医学工作。作为兼具医学与生物学背景的医学型科学家,她于2003年成为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终身资深研究员,并完成了创新药Ⅰ期临床试验。

 

2004年,肖瑞平回国创建了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从分子到人体,躬身践行转化医学理念。在2014年,她成为NEJM(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首位亚洲副主编,加速将国际先进转化医学和临床研究体系引入国内。

 


肖瑞平教授

 

2020年,肖瑞平领衔创建了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作为教育部全国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之一),聚焦生命健康学科建设和成果转化。基于长久以来积累的国际视野,她于2024年创办了北大全球领军人才项目,服务国家高端人才培养需求。

 

当前,我国创新药产业高端人才存在显著缺口。一方面,缺乏具有创业基因的高端管理者,现在的很多创始人难以带领药企在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前行;另一方面,能将基础科研转化为公司价值的复合型人才也非常匮乏,使得科研成果很难跨越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死亡之谷”。

 

“中国生物医药创新虽然起步较迟但发展迅速,除了原始基础研究外,转化医学与临床研究人才短缺问题尤为突出。科学家群体普遍缺乏产业化思维训练,他们专注于科研探索,却不知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临床价值的产品。同时,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寻找既精通专业技术、又有战略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也面临困难。此外,监管科学与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

基于二十年科研转化经验,肖瑞平决心创立区别于传统商学院的教育模式。她摒弃了学院派“教授组合”的做法,转而采取“研修班+导师制”的模式,并以产业亲历者的身份,带领教研团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确保课程直面行业的现实问题。这种构建“中国新药决策者从战略规划到商业落地全链条能力”的人才培育理念,从战略规划、立项决策、注册与研究开发、BD与商业化和企业管理的教学平台,正努力建立创新“领导力”的培养体系。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FIC项目详情页

聚焦前沿技术,抢占未来战略高地

 

肖瑞平说,FIC项目希望培养“战略型+未来技术”的领军人才,尤其在“全球新药研发领军人才”培养上发力。在当前国际地缘政治环境下,科技创新的全球化特征凸显,这种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布局,正是突破技术壁垒、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FIC项目汇聚了中美监管、行业的顶尖学者,涵盖药物早期发现、临床研究、上市后研究及生产等领域,帮助学员全面理解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与实践。教研团队由资深的产业和教育从业者组成,他们的背景国际且多元,毕业于哈佛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深入行业做了上百位行业专家、CEO及高管的调研,从而找到在生物医药链条上最急需,也最关键的痛点。

 

2020年9月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成立时,明确将生物医药与新药创制作为核心方向。在选择这一领域基于产业需求迫切,原创药研发直接关系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培养相关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项目可形成创新药小生态,间接促成产学研生态完善,也有利于学员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产业中。

 

“FIC项目希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培养具有战略眼光的前沿领导者。”肖瑞平说。

 

然而,面对生物医药庞大的细分领域,负责项目设计开发的教研组必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专家论证聚焦最具战略价值的方向。为此,肖瑞平说,抓住“未来医疗和医药技术”,如细胞基因治疗、AI制药等领域是该项目最具有亮点之处。

 

此外,在学科交叉成为趋势的今天,AI技术正在重塑医药研发范式。肖瑞平指出,我国要实现AI制药发展,必须开展战略性布局。以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创新官赖力鹏团队为代表,其将AI技术与药物研发全周期融合,构建起“算法驱动-数据闭环-临床转化”的全链条生态布局,不仅涵盖药物分子设计、化合物合成等基础环节,更深入临床试验优化领域,解决新药研发高成本与高失败率的痛点。

 

肖瑞平说,AI驱动的分子生成技术正突破传统化学库的边界,创造具有原创IP的新型分子实体,提升研发产出的临床价值。“FIC项目着重培育兼具药物发现、临床洞察力与AI建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类跨界人才在药物发现中的赋能效应,为行业打造智能化的竞争力。”

 

但她提醒,AI只是一种工具,她要求学员系统掌握 AI 制药的核心方法论,而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

 

遴选行业拔尖人才

 

说起项目学员,肖瑞平如数家珍,首批 33 位学员(突破原定 30 人规模)的选拔堪称百里挑一,他们既是各领域的C级别,涵盖企业高管、临床 PI、资本合伙人等多元背景,又具备突破学科边界的创新思维。

 

项目学员群体呈现出鲜明的“年轻态+高势能”特征,他们不仅是所在领域的佼佼者,更展现出跨界的思维能力。

 

例如,赖力鹏作为“香港18C第一股”——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之一,公司自研的AI机器人药物研发平台不仅帮助药物研发提质增效,更拓宽人类能力边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创新;驯鹿医药创始人、CEO张金华具有法律背景并跨界生物医药,在面试时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学习和执行能力,该公司的 CAR-T 疗法在血液肿瘤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公司正在拓展实体瘤的治疗边界。

 

士泽生物创始人、CEO李翔博士及团队专注开发基于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衍生的细胞疗法,特别是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创新治疗解决方案。北大校友血霁生物创始人、CEO 朱芳芳虽初出茅庐,公司主导的造血干细胞和iPSC项目近期获得千万级融资,验证了前沿技术的投资想象力。还有的学员企业已同步启动中美双报。这些平均年龄 42岁的 CEO/CSO 们,构成了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的“最强大脑”。

 

培育人文精神,塑造全面领袖人格

 

“FIC项目希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培养具有战略眼光的前沿领导者。通过邀请国家药监局领导及前FDA专家授课,学员系统学习了中美药品监管体系的差异。同时,我们的讲师团队涵盖药物早期发现、临床研究、上市后研究及生产等领域,帮助学员全面理解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与实践。”肖瑞平说。

 

肖瑞平始终将人格养成融入培养体系,通过历史人文情景模拟、美学鉴赏等沉浸式教育,塑造学员的价值观与品格。基于“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领袖人格模型——博学的专业积淀、济世的情怀格局与高雅的审美情趣,共同构成现代医药领袖的竞争力。

 

“制药作为高风险长周期事业,尤其需要理想主义情怀支撑。当遭遇资本寒冬或政策不确定性时,项目构建的精神家园为创始人提供情感共鸣与智力支持,让学员们抱团取暖。这种多维培养模式使学员产生强烈归属感,甚至开玩笑说‘同学们都希望全体留级’。”肖瑞平笑着说。

 

预告

AlphaFold和蛋白质结构预测引发的全球 AI 热潮,在药物发现、辅助新药研发及去中心化临床试验等领域的赋能价值正逐步显现,其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技术成熟度不断提升。

在北大FIC项目中,AI应用是学员热议话题。以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创新官赖力鹏为代表的青年AI制药前行者,展现出新锐的战略视野,他们将AI 技术系统性地植入药物研发。下一期,我们将对话FIC项目优秀学员赖力鹏博士。

 

 

编辑 | 姚嘉

yao.jia@PharmaDJ.com 

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和每日新闻抢鲜看

文章关键词: FIC的新药“最强大脑”遇见肖瑞平北大FIC项目中国医药创新生态
下载PDF
0
发布文章
0
关注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