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来宣布穆峰达®(替尔泊肽注射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新增适应症:用于在饮食控制和运动基础上,联合胰岛素(伴或不伴口服降糖药)治疗,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
中国是全球T2DM患者最多的国家1,胰岛素的使用率相对较高2,3,但整体血糖控制率仍不理想4,5。胰岛素治疗常伴随低血糖风险及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6,7。与单纯增加胰岛素剂量相比,联合使用替尔泊肽可显著改善血糖控制、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体重,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为胰岛素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提供了更优的治疗选择。
礼来集团副总裁兼中国总经理德赫兰表示:“替尔泊肽自上市之后广泛惠及患者,展现出在血糖控制、降低体重以及代谢改善方面的显著优势。此次新增适应症,将为病程较长、已接受胰岛素治疗但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带来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实现有效血糖管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
此次新增适应症主要基于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教授作为主要研究者的SURPASS-CN-INS研究。
郭教授表示:“在研究中,替尔泊肽在既往胰岛素治疗的中国T2DM患者中,与安慰剂相比,在血糖控制和体重减轻方面展现出具有临床意义的显著改善,且未增加低血糖风险。这一结果为替尔泊肽与胰岛素的联合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该研究为期40周,纳入了257名T2DM中国参与者(基线平均年龄56.7岁;糖尿病病程12.1年;HbA1c 8.71%;BMI 27.1kg/m2),旨在评估在接受基础胰岛素单药或联合二甲双胍伴或不伴SGLT-2i治疗的中国T2DM参与者中,比较联合使用替尔泊肽5mg、10mg或15mg,与联合使用安慰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研究达成了主要终点和所有关键次要终点:替尔泊肽三个剂量组在第40周时HbA1c、体重、空腹血糖较基线的变化方面显著优于安慰剂组;此外,替尔泊肽10mg和15mg组在达到HbA1c目标的参与者比例方面也显著优于安慰剂组。
有效性结果

注:使用有效性估计目标。研究未将第40周时替尔泊肽5mg组与安慰剂组在HbA1c<5.7%达标率方面的比较预设为主要或关键次要终点。
***与安慰剂相比,p值<0.001。*与安慰剂相比,p值<0.05。
替尔泊肽的安全性特征与既往SURPASS系列研究一致,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胃肠道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多为轻至中度。替尔泊肽组的低血糖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似,研究中未报告任何严重低血糖事件。
关于穆峰达(替尔泊肽注射液)
替尔泊肽注射液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适用于: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
在饮食控制和运动基础上,接受二甲双胍和/或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
-
在饮食控制和运动基础上,联合胰岛素(伴或不伴口服降糖药)治疗,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长期体重管理:
在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基础上,用于初始体重指数(BMI)符合以下要求的成人的长期体重管理:
-
≥28kg/m2(肥胖),或
-
≥24kg/m2(超重)并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例如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心血管疾病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在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基础上,治疗成人肥胖患者的中度至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
关于商标和商品名
本文中提及的所有商标或商品名称均为礼来公司所有,若提及其他公司的商标或商品名称,其所有权则归各自所有者所有。为便于阅读,本文中提及的商标和商品名未标注®和™符号,但这并不意味着礼来公司或(在适用情况下)其他各自所有者不会在适用法律允许的最大范围内主张对这些商标和商品名的权利。我们使用或展示其他公司的商标和商品名,并非暗示与这些公司存在任何关系或意味获得这些公司的背书或赞助。
关于礼来公司
礼来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通过科学创新改善人类健康水平,惠及全球患者的医药公司。作为医疗健康行业的领军者,礼来公司拥有近150年的历史。今天,我们的药物已帮助全球数千万人。运用生物技术、化学和基因医学的力量,我们的科学家正在积极推动新的医学进展,以应对严峻的全球健康挑战。重新定义糖尿病与肥胖疗法,减少肥胖对人体的长期影响;助力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行动;为一系列威胁人类健康的免疫性疾病提供解决方案;以及将难以治愈的癌症转变为可控的疾病。礼来公司迈向健康世界的每一步,都源自于我们“致力于让数百万患者生活得更美好”的信念。这包括致力于解决全球多重挑战的创新临床试验,同时确保药物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参考文献
Please scroll down for more.
1.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Diabetes Atlas, 11th edn. 2025.
2. Pan C, et al. Curr Med Res Opin; 25: 39–45.
3.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 Chin J Diabetes Mellit 2021; 13: 315–409.
4. Niswender KD. Postgrad Med 2011; 123: 17–26
5. Ji L,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7; 19: 822–30.
6. Chan SP, Aamir AH, Bee YM, et al. Practical Guidance on Basal Insulin Initiation and Titration in Asia: A Delphi-Based Consensus. Diabetes Ther 2022; 13(8): 1511-29.
7. Niswender KD. Basal insulin: physiology, pharmacology, andclinical implications. Postgrad Med 2011; 123(4): 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