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病和眼科是补体药物适应症拓展的热门方向,但国内开发眼科疾病的补体药物却不多;
• 在研补体药物的开发思路,正在从补体系统整体完全阻断,向途径或组织特异性阻断转变;
• 开发思路转变,的着眼点之一是降低安全风险;
• 在研补体药物的多靶点联合也是方向之一。
全球补体药物市场规模正不断扩张,2024年比2023年增长22%,达到82.66亿美元。
治疗地图样萎缩(GA)的眼科药物Syfovre贡献了最主要的增长份额,销量达6.12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另一个GA药物Izervay销量也达到了3.96亿美元。这两款药物印证了补体药物扩展到常见病用药领域的商业价值。
还不止于此。最畅销的补体药物仍是阿斯利康的两个C5抗体Soliris和Ultomiris,销售额占总额的79%,但从适应症拓展层面来看,Ultomiris作为长效迭代产品,正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重症肌无力等罕见病,向肾病等常见病拓展。
当下正值补体药物开发“跨圈”之时:从罕见病到常见病,探索纳米抗体、小核酸药物等不同的分子类型,以及MASP-3、备解素P因子等更精准的创新靶点。

两大常见病战场:肾病和眼科
虽然阿斯利康的两款C5单抗销量不俗,但诺华的Fabhalta(伊普可泮)、Apellis开发的Empaveli已开启追赶模式,2024年销量分别达到1.29亿美元和1.33亿美元。更重要的是,后两款药物均已获批了肾病适应症。
伊普可泮是首个获批肾病治疗的补体药物,2024年8月获得FDA批准治疗IgA肾病,隔年3月又获批治疗C3肾小球病(C3G)。此外,伊普可泮还在开展免疫复合物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C-MPGN)和狼疮性肾炎等临床研究。
Empaveli是C3抑制剂,于2025年7月获得FDA批准治疗C3G或原发性IC-MPGN。
中国的在研补体药物大多都以IgA肾病作为开发适应症。其中恒瑞医药的HRS-5965已经启动了治疗原发性IgA肾病的III期临床研究,在国内同类产品研发中进展最快。其他管线均在I期和II期临床阶段,产品疗效有待更多数据验证。(见下图)

可见,肾病已然成为国内补体药物临床开发的必争之地。
另一个补体药物聚焦的常见病领域,是眼科。治疗年龄相关黄斑变性(AMD)及地图样萎缩已有两款药物获批,分别是Apellis的C3环肽抑制剂Syfovre(pegcetacoplan)、安斯泰来的Izervay(avacincaptad pegol)。如开头所述,两款药物的销售额验证了补体在眼科的商业价值。
然而,国内开发眼科疾病的补体药物却不多。信达生物的依莫芙普(IBI302)已推进至III期临床,这是一款VEGFR/人补体受体1双靶向的融合蛋白,临床II期数据也在AMD治疗中非劣于阿柏西普。此外,领诺医药开发的LIN-2006是靶向VEGF/补体的双特异性抗体,处于临床前阶段。
在国内至全球,肾病和AMD都存在巨大的临床需求。据WHO数据,2040年慢性肾脏病将上升为全球第五大死亡原因;根据摩熵咨询的流行病学数据,2050年我国AMD患者将增加至五千万例。
放眼未来,补体药向大病市场扩展的前景如何?
领诺医药创始人韩照中博士表示,除了目前获批的治疗严重罕见病、IgA肾病、AMD以外,补体异常活化和出血再灌注损伤(IRI)病理机制相关的术后器官保护、器官移植以及心梗、脑梗、脑水肿等疾病,都是潜在的大市场。
目前已有企业开启了此类研究。6月,阿斯利康公布了Ultomiris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出现的血栓性微血管病的III期研究早期数据,总生存率达到了87.2%;Ultomiris还正在开展针对心脏手术相关急性肾损伤的III期临床试验。Apellis的官网显示,将启动Empaveli治疗肾脏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的确证性临床研究。
长效制剂:新趋势
2024年,阿斯利康的长效C5补体抑制剂Ultomiris销售额相比2023年增长了近10亿美元;而一代C5产品Soliris相比同期下降了5.6亿美元。且2024年Ultomiris销量首次反超Soliris,补体长效制剂的商业化价值正在兑现。
Soliris通常需要一周或两周给药一次,Ultomiris通过对抗体Fc段进行修饰,半衰期延长至普通C5抑制剂的3倍以上,实现每八周一次的长效给药。
紧接着,阿斯利康又开发了第三代C5产品gefurulimab,分子形式是双结合纳米抗体,每周一次皮下注射。近期,阿斯利康宣布gefurulimab在治疗重症肌无力的III期临床研究中达到主要终点。
领诺医药的LIN-2102同样是皮下注射给药的纳米抗体,但靶向的是旁路路径靶点。纳米抗体的优势是既可保证较长给药周期,皮下注射便于用药,依从性更好,且在实体组织内有较好药物渗透性。LIN-2102正在进行I期临床试验,且在准备II期试验的启动计划。
小核酸药物则以更加长效的策略,开始介入补体领域。国内企业中,圣因生物、炫景生物、瑞博生物、舶望制药等国内头部siRNA开发公司,均开发了补体药物。
圣因生物创始人、CEO王为民认为,相比小分子和抗体药物,小核酸药物在长效性方面展示出显著优势,不仅如此,siRNA药物的作用机制更上游,通过靶向疾病相关基因的mRNA直接调控基因表达,从源头抑制致病蛋白的合成,还可能降低其他药物治疗中常见的耐受性或耐药性风险。
以圣因生物开发的靶向补体C3的siRNA候选药物SGB-9768为例,临床试验显示其可实现每3个月或6个月给药一次的频率,同时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利用非常成熟的肝靶向递送系统,加上经过临床验证的C3、C5等补体靶点,开发肾病等常见病,从而避免过度的同质化竞争,是目前大多数小核酸企业入局补体领域的主要策略。
更精准的靶点路径
自2007年首个补体药物获批至今约20年,补体药物经历了早期的C3、C5,到CFB、CFD、MASP-2等新靶点的进阶。
C3、C5属于补体末端的共同通路,靶向C3、C5的产品从最初的单克隆抗体,目前已经拓展到已经批准上市的环肽、核酸适配体,以及在临床试验阶段的ASO、siRNA等小核酸药物。“这些药物完全阻断补体活化,个别药物也获批用于严重、罕见疾病的临床治疗,但补体的完全阻断也带来了安全风险担忧,尤其对于安全要求更高的大病、慢病治疗而言。”韩照中说。
因此,这些获批的补体药物普遍带有黑框警告且要求接种疫苗。
“未来补体靶点的开发会更加精准。”恒瑞医药相关研发人员告诉研发客,不完全阻断的支路靶点是一个方向,在抑制补体减弱致病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留补体对机体的保护性,降低安全风险,且更具疾病特异性。
在研补体药物的开发思路,正在从补体系统整体完全阻断,向途径或组织特异性阻断转变。临床开发的产品多以旁路途径、凝集素途径为主。
旁路途径中,诺华开发的CFB靶向药物伊普可泮,阿斯利康的补体因子D(CFD)药物Voydeya已经获批上市。国内中,恒瑞医药开发的补体因子B(CFB)抑制剂HRS-5965已经启动了III期临床研究。恒瑞医药表示,CFB能够避开了自身抗体依赖的经典途径抑制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靶向更为精准,又能够保留抗感染免疫功能,实现疗效与安全性的平衡。
凝集素途径的研发中,MASP-2是一个新兴靶点。Omeros公司开发MASP-2单抗narsoplimab已经在治疗移植相关性血栓性微血管病的III期临床研究中达到研究终点,商业化在即。康诺亚的CM338则是国内最先进入临床的MASP-2抗体。
更加创新的靶点也在被不断挖掘。例如Omeros公司开发的靶向MASP-3的OMS906。NovelMed公司开发了一款靶向旁路途径备解素P因子的单抗NM5072。
多靶点的联合也是方向之一。例如旁路途径与凝集素途径的联合,同时阻断两个路径,可以进一步提高产品疗效,还可以减少单一途径长期阻断所致的代偿性激活。
阿斯利康将口服CFD抑制剂Voydeya与C5补体抑制剂联合,III期临床数据显示,能够改善PNH伴血管外溶血患者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再生元也在开展C5补体siRNA疗法cemdisiran与C5补体抑制剂pozelimab联合治疗PNH的临床研究。
此外,在肿瘤治疗中,补体与免疫疗法的联合使用也能进一步增加免疫效应,提高抗肿瘤效果。
虽然补体赛道相对小众,且机制较为复杂,但近年跨国药企相继入局、新适应症不断获批、新靶点不断被验证,均在传递积极的信号,补体领域值得更多期待。
编辑 | 姚嘉
yao.jia@PharmaDJ.com
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和每日新闻抢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