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的指导下,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支持,由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上海浦东生命科学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2025张江药谷国际创新大会先进疗法论坛(以下简称“大会”)在张江科学会堂开幕。

为进一步打响“张江药谷”品牌,“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重磅升级为“张江药谷国际创新大会”。大会以“源生无界”为年度主题,以“1+1+10”多元形式展开,包括1场全体大会、1场科创生态展、1V1商务洽谈及10场平行分论坛,系统呈现张江在先进疗法领域的创新生态与产业实力。

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主任 汪潇
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主任汪潇在致辞中表示,2019年以来,浦东累计获批1类新药29个(占上海78%),创新医疗器械31个(占上海57%),今年以来,已有6款1类创新药和4款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覆盖多个重大疾病领域,实现多项“首个”和“首创”突破。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继续呈现领先优势,浦东已获批4款CAR-T产品,占全国57%。当前,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浦东发布了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功能提升方案,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坚持研发与制造并重,统筹生物医药创新核爆点、产业承载区、产业联动区“1+1+X”联动发展的空间布局,张江致力打造全球创新药械首发地、科学家创业首选地、制度改革首创地,推动“3F”创新产品不断涌现。
下一步,浦东将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坚持研发和制造并重,提升创新产品承载能力,坚持全程跟踪服务,推动细胞基因、脑机接口、ADC、新型同位素药物等新兴赛道进一步集聚。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俞勇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俞勇致欢迎辞。历经30余年的发展,张江生物医药加速实现从集聚发展到全球引领,2300余家生物医药创新主体集聚张江,全球药械10强各有2/3入驻张江,中国医药工业百强超过40%布局张江。通过构建覆盖新药探索、临床试验、产业转化、跨境合作的创新生态,全链条助力药械研发创新。作为集中展示浦东生命科学产业最新成果、创新举措、生态活力的自主品牌,大会已成功举办四年,累计合作伙伴超过100个,累计参会超过25,000人次,全领域论坛92场。本次大会聚焦“先进疗法”,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浦东已集聚超过17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涌现出多款全国首个、首创细胞基因药物;在ADC领域蓄势待发,企业集聚效应显著,技术优势领先;在脑机接口、同位素药物等新兴赛道也已抢先布局、初具规模效应。欢迎全球科学家、工程师和创业者在张江持续挖掘合作机遇,共筑创新未来。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主任 高绍荣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主任高绍荣致辞。张江药谷已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完整生态,成为我国细胞治疗产业的策源地与风向标。面向未来,高绍荣院长建议进一步加强源头创新、完善转化平台、扩大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先进疗法惠及更多患者,开启生物医药新一轮发展的万亿级新纪元。

“话新”破局,高端对话共创未来
本届大会通过聚焦先进疗法的技术前沿突破、临床转化难点、产业生态构建及国际化合作机遇,旨在为生命科学产业搭建一个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临床专家、企业领袖、投资机构及监管部门的权威对话平台。来自产、学、研、医各领域的专家相继分享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应用进展。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化与细胞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员 李劲松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化与细胞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员李劲松分享了“半克隆技术的建立与应用”的主题报告。复杂性状遗传基础的测试正成为未来生命医学研究的前沿方向,构建复杂遗传改造小鼠的模型为疾病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有利工具。在基因层面,通过获得携带多基因突变的杂合小鼠模型,可以用于模拟人类多基因介导的复杂疾病;在染色体层面,李劲松团队实现了小鼠染色体的融合改造,并利用类精子干细胞介导半克隆技术成功建立了染色体数减少、具有中着丝粒染色体的小鼠模型,为染色体工程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名誉院长、上海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院院长、中国干细胞产业联盟理事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刘中民
干细胞技术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前沿技术,正在不断突破传统医学的瓶颈,为疾病治疗带来全新方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名誉院长、上海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院院长、中国干细胞产业联盟理事长刘中民分享了“干细胞临床研究与转化实践”的主题报告。在心肌、脑卒中、呼吸系统、肺动脉高压、老年衰弱症等治疗领域,干细胞都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刘中民团队已完成10余个临床研究与转化,并通过产学研医合作,打造全球领先的干细胞产业服务平台,提高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成功率,助力干细胞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成长。

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 李聪
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聪分享了“核药全球研发和临床研究进展”的主题报告。凭借诊疗一体化优势,靶向放射性核素药物(RDC)全球研发正在加速,临床研究不断推进。诺华Lutathera和Pluvicto已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潜力。目前核药靶点多集中在生长抑素受体(SSTR)、前列腺特异性膜蛋白(PSMA)、CXC族趋化因子受4(CXCR4)等,治疗领域面向神经内分泌肿瘤(NET)、胶质瘤、乳腺癌、肺癌等。但国内核药产业发展尚处于早期,核素标记稳定性、载体穿透性、脱靶效应等问题影响疗效和安全性,需持续优化。此外核素半衰期短,产能受限等挑战也需政产学研等合力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细胞和基因治疗研究院院长 郑颂国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细胞和基因治疗研究院院长郑颂国分享了“调节性T细胞疗法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的主题报告。自身免疫病与癌症高发,传统治疗局限明显。调节性T细胞疗法可精准调控免疫平衡,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临床应用探索、治疗策略优化,以及后续基础研究方向,提供了关键思路与理论支撑,助力推动该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发展进程。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杜冰
CAR-T疗法虽在血液肿瘤治疗中初显成效,但面对实体瘤仍困难重重。在生产层面,依旧未达到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基因编辑技术的崛起,为创新CAR-T细胞产品开发及临床转化带来曙光。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杜冰分享了“基因编辑引领创新CAR-T细胞产品的开发及临床转化”的主题报告。其团队相继成功开发出异体通用型CAR-T、实体瘤增强型CAR-T等一系列创新型CAR-T细胞产品,不仅有效提升了CAR-T细胞治疗产品的临床可及性,还显著扩大了细胞疗法的适用症范围。

濠麦科技董事长、CEO 龚元香
濠麦科技董事长、CEO龚元香分享了“中国Biotech研发潜力分析”的主题报告。近年来,肿瘤、代谢、自免、心血管等领域颇受MNC青睐。2023年ADC领域交易高发,2024年人工智能脱颖而出,2025年双抗/多抗和多肽备受关注。目前小分子和抗体依然是主流,规模都超过2000亿美元,抗体增速略快于小分子;多肽646亿美元,异军突起,增速较快。在靶点层面,PD-1/PD-L1+、IL-23+、GLP-1R+双靶/多靶组合,口服小分子或多肽,长效制剂等新的潜在重磅靶点是各家MNC孜孜以求的方向。
在张江药谷高端对话环节,张江跨国药企、本土创新企业、投资机构的多位代表共话创新药发展趋势,共谋创新未来。

当中国创新走上国际舞台,先进疗法产业链升级的布局之道都有哪些?在祥峰资本合伙人刘天然的主持下,恒瑞医药董事、副总经理张连山,罗氏全球合作部亚洲区负责人Harm-JanBorgeld,易慕峰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孙敏敏,凯辉基金合伙人钱晶和驯鹿生物首席投资官谢暄晖展开圆桌讨论,分享真知灼见。

“谋新”致远,10大平行分论坛同步开启
在为期两天的2025张江药谷国际创新大会先进疗法论坛上,科创生态展、1V1商务洽谈,10大平行分论坛同步开启,覆盖临床注册、细胞疗法、核酸药物、生物偶联药物、基因疗法、类器官与器官芯片、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合成生物学与脑机接口等热门先进疗法领域。

今年6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先进治疗药品的范围、归类和释义(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在临床注册分论坛,监管专家解读了《征求意见稿》的政策意义、法规影响及其带来的行业机遇;跨国药企高管及法律界权威专家解读了中美数据跨境监管新趋势下,医药行业的合规挑战与应对策略。
现场图片
在激励政策和监管部门的支持下,国内细胞与基因治疗(CGT)产业从科研创新加速走向产业落地,并迎来商业化发展。今年2月,《乐城先行区生物医学新技术促进规定》施行,明确价格备案--社会公示--按公示收费的闭环。本次大会上,细胞疗法分论坛、基因疗法分论坛聚焦细胞治疗如何解决商业化难题、如何降低基因疗法的成本,如何解读中国CGT行业的外商投资准入政策的逐步放宽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合成生物学、核酸药物等细分赛道也蓄势待发。围绕合成生物学的最新技术突破,核酸药物创新研发与转化应用,合成生物学分论坛、核酸药物分论坛通过共话前沿技术与产业发展,为生物制药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多种先进疗法持续涌现,从ADC(抗体偶联药物)、PDC(多肽偶联药物)到RDC(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XDC酝酿着无限可能。生物偶联药物分论坛、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分论坛针对核酸药物如何突破肝外递送瓶颈?XDC药物如何打破壁垒、加速研发和上市进程等议题展开分享。
随着生物工程与人工智能的突破性进展,人机共生的未来图景正徐徐展开。在脑机接口分论坛、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分论坛,多位学界权威、科研精英与行业先锋深度探讨了脑机接口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突破路径,以及类器官与器官芯片技术在新药研发阶段和领域的具体应用场景,共商产业落地与未来发展战略。
现场图片
大会还将同步开展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药类器官前沿技术论坛暨国医大师论坛系列讲座。此外,多家新锐企业集体亮相生命新纪元秀场,把握技术变革趋势、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共探生命科学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