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维昇药业卢安邦:七年磨一剑,打造中国内分泌创新疗法“全球同步”范式

·8 hours ago发布

当内分泌领域近50%的疾病缺乏有效疗法时,维昇药业CEO卢安邦先生选择了一条“全球创新,中国同步”的破局之路。从跨国药企掌舵者到Biotech创新开拓者,他带领团队用7年时间完成三大突破性疗法从引进到上市的关键跨越,更是带领公司在今年3月完成在港交所的挂牌上市,为行业树立了资本寒冬下的韧性样本。其核心战略始终清晰:以同类首创(First-in-Class)或同类最佳(Best-in-Class)产品填补治疗缺口,以端到端全链条能力重塑中国患者用药可及性。

 

在经营策略上,卢安邦面对公司初创期的多元化扩张建议,他没有盲目跟从,而是充分分析管线产品潜力,聚焦核心业务,将资源集中在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上。他告诉研发客,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只有产品成功上市并实现了销售,才能真正站稳脚跟。这种专注的策略,为维昇的稳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维昇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最初向Ascendis Pharma引进大中华区的独家产品,到组建团队推进临床试验,再到确保产品获批上市并进入医院销售,最终通过与CDMO合作,将核心产品地产化,以保障长期稳定供货与成本优化,其战略规划清晰而扎实。未来,维昇还计划向自主研发拓展,形成更完整的业务闭环。

 

卢安邦和维昇药业的故事,展现了一名企业家如何凭借坚定的信念在充满挑战与希望的生物医药行业中稳步前行。

 


维昇药业CEO 卢安邦

 

研发客:维昇药业成为2025年第一个登陆港股的创新药公司,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突破是什么?

 

卢安邦:

很荣幸今年3月21日成功登陆港交所主板。除了完成上市,在资本市场逐步回暖的过程中成功融资约1亿美元外,本次发行也有许多亮点。例如,我们是香港首个实施并全量行使发售量调整权的创新药企业。

 

作为创新药资本寒冬中的迎春花,我们在努力上市的过程中,做到了业务的同步发展,积极验证维昇模式——力图将海外原研药在中国同步开发并上市,维昇药业在香港上市的过程和产品完成临床递交获批的过程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这个过程中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创新需要双向奔赴。我们在完成隆培生长激素中国大型3期临床试验的同时,主动与监管机构探讨,梳理“从中国大型3期试验到注册”对于“独立取得研发进展”的意义,更在4次交表中持续优化项目管理,做到更有效率、更顺畅地与监管机构沟通,使公司在第一时间可以抓住回暖的窗口期。

 

上市后,项目团队更是在第一时间完成上市过程的深度复盘。因为我们深知,资本运作的终点不是融资,而是构建可持续的创新生态。

 

研发客:当前资本环境回暖,您对创新药企的发展策略有何建议?

 

卢安邦:

资本市场的春天现在来了,很多公司都在排队IPO,听说前段时间还有一天6家公司在港交所同时敲钟的盛况。我很高兴能见证资本市场的冬去春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契机。

 

资本回暖是机遇更是试金石。在环境好转的情况下,初创企业需要抓紧把握好融资节奏,在窗口期快速储备资金,实现研发里程碑。在上一个资本蓬勃的窗口,维昇药业在2021年完成B轮1.5亿美金的融资支撑3个管线完成所有的临床试验,在这一次资本回暖的窗口期,我们能够再次抓住机遇,完成产品从临床到注册及商业化落地。

 

BD策略上,要提醒一点:在做BD交易时,中国企业把在研品种放出去的同时,一定要考虑短期和中长期利益的平衡。如果是自己特别看好的品种,建议考虑NewCo模式中,适当收取股权,用股权绑定合作伙伴。

 

再者,必须谈及的是一家企业的战略眼光和定力。如果大家都习惯把本土市场留给自己,把全球市场交给别人,那我们很难真正走出去。中国要从医药大国变成医药强国,就要在短期、中期、长期利益分配上做好平衡,在现金和股权之间打好组合拳。我们国家的创新药不会止步于“国产替代”,要提升“中国研发”质量需要参与定义“全球治疗标准”。由此才能走向全球,成为制药强国。

 

研发客:成功上市后,维昇药业在产品研发、商业化、生产等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战略规划?您的工作重点有哪些?

 

卢安邦:

我们的战略规划分三步走,围绕“全球创新,中国同步”展开。

 

第一,研发端完成三款核心产品落地。隆培生长激素在中国上市申请已获受理,国内外两次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均验证了其优效性;帕罗培特立帕肽计划先经由博鳌乐城先行区临床急需进口药品医疗器械申报途径,引进中国市场,后通过新药注册申请正式落地中国;那韦培肽作为首个针对软骨发育不全的突破性疗法,已完成2期试验。目标是在2026~2027年实现三箭齐发,几款药品覆盖了从儿童到成人的内分泌的疾病领域。

 

第二,生产端建立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与药明生物合作的隆培生长激素技术转移项目正在推进,这将是TrasCon暂时连接技术在中国的落地,也是国内首个双腔冻干制剂的生产线的落地。双腔冻干技术仅在进口产品上出现,维昇实现自主研发,与药明合作落地该产线,届时产能提升、成本降低,同时能够为中国医药制剂生产解决了一个“卡脖子”工艺问题。

 

第三,商业化端采取“双轨”模式。2026年起通过进口满足初期需求,2028年本土化产品上市后并行供应,同时借助我在跨国药企积累的商业化经验,组建专业团队打开本土市场。当前工作重点很明确:隆培生长激素2025年有望国内获批,打响商业化第一枪。

 

作为生物医药初创企业,我们始终坚持与优秀的企业合作,同时手握核心关键业务能力。在研发环节,我们自主搭建了包含医学、统计、运营职能的50人临床团队,并与合作伙伴深度协同。2020年疫情突发时,正是凭借这套体系,隆培生长激素项目在首例受试者入组受阻、全国医院封锁5个月的困境下,仍按期完成152例入组,所有终点数据全达标。在本地化生产阶段,我们与药明生物合作,同时维昇自己的技术团队掌握核心发酵偶联技术及双腔制剂技术;在商业化方面,我们很高兴能够和安科生物合作。这种“自主+协同”的端到端能力,正是维昇将全球创新转化为中国方案的基石。

 

研发客:维昇在资本波动中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关键决策逻辑是什么?

 

卢安邦:

当同行追逐管线数量时,我们坚持三个标准选品:临床优效性、中国高需求疾病、政策支持方向。即便投资人曾质疑“仅3个管线”,我们仍拒绝盲目并购,因为真正的壁垒不在于管线宽度,而在于把每款产品做成同类最优。我们手里的管线是内分泌领域,我们也将继续深耕内分泌领域,因为全世界170多种内分泌疾病,有一半以上没有治疗方法,有治疗方法的药品绝大多数还没有让中国患者获益。这七年教会我:创新的方向要适配于政策,创业是少犯错的艺术,更是长期价值的坚守。聚焦而非跟风,是生存法则。

 

研发客:近期维昇与药明生物的战略合作备受业界瞩目,特别是技术转移与本地化生产部分,恰好契合国家药监局鼓励的已上市境外生产药品转移至境内生产。能否谈谈这次合作的背景,合作如何支撑维昇的核心战略?

 

卢安邦:

确实,这次合作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在行业内“首次”实现跨国技术与中国智造的深度绑定。我们克服了复杂工艺的难题,将全球领先的TransCon长效技术平台做本地转移,突破双腔冻干制剂“卡脖子”工艺,并与药明生物合作,在其成都微生物商业化生产基地搭建该产线。

 

核心产品隆培生长激素(用于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属于百亿级赛道。作为一家创新药企,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让这款全球领先的长效生长激素进入中国,服务患者。国家药监局为已上市境外生产药品转移至境内生产开辟了绿色通道,这让我们能够更快地实现工艺的本地化落地。这样既能保证患者及时用药,又能通过本地化生产大幅降低成本,提高可及性。

 

研发客:从跨国高管到创业者,您为何会选择离开舒适区,创立维昇药业?您如何重新定义自我价值?

 

卢安邦:

在跨国公司,体系是铠甲也是枷锁。维昇让我直面灵魂拷问:剥离平台光环后,我还能为中国患者创造什么? 答案是用全球经验解决本土痛点,例如组建“跨国研发背景+本地市场推广”的经验复合型团队,并将全球前沿创新疗法引进到中国市场,尽快惠及国内患者。这七年,我在临床研发、注册、生产、供应链和渠道攻坚中重新理解中国市场,更深刻认知到:企业家真正的“干货”,是把全球创新在中国落地扎根、成长起来的能力付诸实践。

 

研发客:维昇未来十年的战略蓝图是什么?同时也想听听您对中国创新药发展的想法。

 

卢安邦:

这十年对我们来说是“十年磨一剑”。制定了清晰的五年规划:第一个五年完成产品开发和注册;接下来2026~2027年陆续上市三个进口批次产品,建立内分泌全生命周期管线矩阵。

 

中国生长激素市场将迎来长效时代,后续这百亿市场的90%将是长效。到2028年完成地产化产品的上市,提升成本可控性。另外两个产品更是解决了无药可治的市场空白,市场空间巨大。我们努力把每个创新药产品都做成精品,为中国患者提供更多优质的治疗选择,期待在未来让中国患者与全球同步用上先进适用性的疗法。

 

说到中国医药创新,真是感慨万千。医药领域的变化也很大,有幸亲眼见证药监改革的巨大进步,审评速度和药品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是中国医药创新最好的时代。在很多领域,我们国家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面,相信医药将是下一批实现中国突破的产业之一。

 

 

编辑 | 姚嘉

yao.jia@PharmaDJ.com 

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和每日新闻抢鲜看

文章关键词: 维昇药业卢安邦内分泌创新疗法Ascendis Pharma
下载PDF
0
发布文章
0
关注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