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珠海横琴濠麦科技、研发客及横琴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三次头脑风暴会在珠海横琴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从产品交易到平台并购——共同探讨构建生物医药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生物医药企业高管、科研专家、投资机构代表及行业领袖探讨行业BD发展新方向。
洞察MNC动态,解码成功交易之道
龚元香
珠海横琴濠麦科技有限公司 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
会议在濠麦科技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龚元香的欢迎辞中拉开帷幕。龚元香回顾了头脑风暴会4年来的发展历程,并分享了濠麦科技在与药企合作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包括历时一年完成的《跨国制药公司的管线分析——预见交易需求、预见重磅药物》及即将在澳门会议上发布的涵盖肿瘤、代谢、自免等领域的知识图谱产品。
张英俊
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药业研究院院长
虞 忠
珠海横琴濠麦科技有限公司 联合创始人、首席数据官
随后,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英俊主持了上午的议程,聚焦“如何成功交易,实现最大价值”。濠麦科技首席数据官虞忠通过大数据解析MNC的产品管线、交易并购趋势,揭示了价值靶点与前沿技术平台的预见方法。他指出,随着专利悬崖的逼近,MNC正加速布局创新管线,ADC、PROTAC等技术领域成为并购热点。
在分组讨论环节,与会嘉宾聚焦多个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议题涵盖 License out 经验分享、项目引进标准的探讨、临床试验设计要点以及交易价值衡量方法等。
发言代表认为,当下,BD 交易市场呈现出理性回归的态势,具体表现为交易数量有所下滑,但单笔交易金额增大。同时,资金流向愈发集中,更倾向于那些已有验证成果的企业。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对与跨国公司开展合作展现出渴望。
要完成一桩优质的 BD 交易,需要多维度发力:需深入理解买方需求,精准把握其关注点;着力打造差异化资产,凸显自身独特优势;具备全球视野,立足国际市场布局;与潜在合作方建立长期信任关系,为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平衡好自身战略规划与买方兴趣点,实现互利共赢;强化合同管理,保障交易各环节的合法权益。此外,交易过程中还需高度关注合作方 IP 的清晰程度、数据质量的高低以及反应速度的快慢,同时不可忽视“天时地利人和”对交易成功的关键作用。
来自跨国公司代表从自身视角出发,着重强调了扎实的数据基础与清晰的 IP 归属在 BD 决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因此,BD 的成功需要严谨理性的分析与规划,既是商业与科学结合的行为,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也由此更像一门艺术。
对于中国创新出海而言,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高标准创新,确保具备真正的国际竞争力。政府、资本与产业应形成合力,共同为创新提供有力支持,避免盲目追逐风口式研发。同时,鼓励企业与 MNC 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不限于单一授权输出,还包括联合开发、共建管线等。此外,要理性看待创新阶段差异,支持小而专的 Biotech 企业基于临床需求立项,逐步积累差异化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差异化立项,探索临床转化新路径
蔡学钧
原百时美施贵宝全球研发副总裁
周智广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教授、博导、国家杰出医师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下午的议程由原百时美施贵宝全球研发副总裁蔡学钧主持,围绕“差异化立项、研发策略与临床转化”展开。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智广教授以代谢领域为例,分析了全球代谢疾病负担加剧背景下的创新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速度”与“特色”并重的临床转化策略。
分组讨论中,与会者从研发、买方及投资角度探讨了立项策略与风险评估。BD交易需明确全球市场定位,建立长期信任关系,并重视合同设计与执行。来自投资机构的代表指出,国内二级市场回暖与医保谈判规则修改为创新药企提供了新机遇,但出海仍是企业壮大的必经之路。
在“临床痛点与未满足需求”专题讨论中,专家们深入剖析了肝癌、痛风、镇痛等具体疾病领域的治疗现状与未满足需求。例如,肝癌治疗中PD-1抑制剂的精准应用、难治性痛风的免疫原性问题等。再鼎医药的实践案例展示了通过细分市场开发高支付能力患者群体药物的策略,而疫苗领域则强调了口服疫苗与复方制剂的便利性需求。
并购潮起,平台技术成关键
张连山
恒瑞医药 副总经理兼全球研发总裁
会议特别设置了“MNC项目推进决策机制”与“并购热点展望”环节。恒瑞医药执行副总裁张连山博士分享了项目推进的要素,包括资产质量、专业团队与上层沟通路线。
一家跨国公司相关负责人第一次参加头脑风暴活动,便被这种开放融合的氛围所吸引。这位负责人说,跨国公司在考虑产品或整体收购时,主要围绕其管线所聚焦的疾病领域及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展开,并重视技术平台和临床数据。不过她也指出,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新分子尚未获得临床数据,只要其临床前动物数据表现优异、且符合预设标准,公司也愿意尝试合作。
关于并购热点,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双靶点/多靶点药物、siRNA技术、细胞治疗(尤其是体内CAR-T)及新递送技术平台将成为未来并购的重点领域。平台技术的持续输出能力是吸引MNC并购的关键因素。
在会议总结环节,蔡学钧博士对比了大公司与小公司的核心差异。他指出,大公司虽拥有丰富的产品组合,但在突破性创新上表现较弱,约70%的产品通过外部收购获得;而小公司则需聚焦单一赛道,通过深度创新与差异化竞争实现突围。以O药与K药为例,即使在同一领域,大公司也可能因临床数据或市场策略失误而落后于竞争对手。有投资人强调了“科学家+生意人”组合的重要性。他认为,单一科学家主导的创新药公司易因成本控制不当而失败,而具备总经理级经验且连续创业的“生意人”则能平衡研发与商业落地,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本次会议不仅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交易与并购的实战指南,更通过汇聚行业智慧,探索了差异化立项与临床转化的新路径。正如龚元香所言:“在濠麦科技大数据的指引下,结合各家研发优势与临床机构、MNC、FA及券商的支持,相信各家企业定能条条大路通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