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谭芬来:全球首个第四代共价兼非共价BTK抑制剂如何突破耐药困局 | 大湾区创新力

·in 6 hours发布

•全球首个第四代共价兼非共价BTK抑制剂洛布替尼在针对既往BTK抑制剂治疗失败的中国复发或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R/R MCL)患者中展现出良好疗效,客观缓解率(ORR)达63.9%,并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

•该药物在复发或难治性边缘区淋巴瘤(R/R MZL)和非生发中心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non-GCB DLBCL)患者中ORR分别达到75.8%和57.8%。

•麓鹏制药凭借自主开发的“共价兼非共价”药物化学平台,使洛布替尼有效应对多种BTK突变导致的耐药问题。

 

“大湾区创新力”系列文章回顾

百吉生物:布局三大FIC细胞疗法,硬刚实体瘤

一家中国Biotech的绝地求生

回爱民与mRNA新冠疫苗:一场史无前例的技术引进

 

在今年CSCO年会上,麓鹏制药公布了其第四代BTK抑制剂洛布替尼的多项临床研究数据,该药物针对耐药这一临床难题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其中,针对既往BTK抑制剂治疗失败的中国复发或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R/R MCL)患者的关键II期研究(ROCK-1),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大内科副主任蔡清清教授作口头报告。数据显示,洛布替尼单药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63.9%,完全缓解(CR)率为19.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39个月。

 

此外,该药物在边缘区淋巴瘤(R/R MZL)和非生发中心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non-GCB DLBCL)患者中显示出优异的疗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淋巴瘤科主任宋玉琴教授报告的另一项口头报告显示,洛布替尼在R/R MZL患者中的ORR达75.8%,CR率为24.2%。这些结果提示,洛布替尼有望破解多种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的耐药困境。宋教授也是ROCK-1研究的主要研究者之一,与该院书记朱军教授一起共同领导了该研究。

 


洛布替尼数据发布的CSCO会议现场

 

在药物安全管理专场,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在题为《血液淋巴系统疾病先进治疗药物现状及展望》中介绍了洛布替尼在I期和II期临床试验中显示的令人鼓舞的疗效和良好安全性,数据均来自复发难治,包括部分经治过BTK抑制剂的受试者。

 

说起耐药性,这一直是肿瘤药物研发的核心挑战。麓鹏制药的联合创始人、CEO谭芬来博士正是带领团队专注于开发第四代BTK抑制剂、致力于解决这一临床难题的代表人物。在CSCO召开前几天,我在位于广州黄埔区科学城的麓鹏会议室与谭芬来展开了交流。

 


麓鹏制药联合创始人、CEO 谭芬来博士

 

麓鹏制药成立于2018年6月,总部位于广州。谈及选址缘由,谭芬来表示:"我对广州怀有深厚感情。1986年从湖南湘雅医学院毕业后,我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八年,立业成家,儿子也出生在这座城市。1994年我赴美深造,尽管2018年时广州的生物医药生态与长三角相比仍有差距,但我看到大湾区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这里的生物医药产业已取得长足进步。"

 

历经七年发展,麓鹏制药目前已有4款产品进入临床阶段,其中3款为抗肿瘤药物。其核心产品第四代BTK抑制剂洛布替尼已向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提交新药上市申请(NDA)并纳入优先审评程序,该药物凭借其克服耐药的独特机制和优异的安全性和疗效数据,有望为耐药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创业伙伴与契机

 

谭芬来此前在贝达药业担任首席医学官,负责临床工作,从零开始组建了医学部,全面负责贝达药业所有创新药的临床试验设计与运营,包括招募首位受试者入组。主导了4个药物的临床研究,其中的埃克替尼当年被誉为“两弹一星”的创新药物。麓鹏制药的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官陈怡博士,是药物化学领域的顶尖专家。

 

谭芬来回忆道,“许多年前,我们在美国旧金山首次会面,当时他正出差参会。通过交流,我认识到化学设计在新药研发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小分子药物领域。陈博士是一位极具开拓性思维的化学家,他用自己的资金独自创业,从苯达莫司汀这款基石药产生灵感,通过不断优化化学结构和反复测试验证,设计了自己第一个创新药物EDO-S101(tinostamustine),目前处于临床II期。这款药物既能结合DNA(作为化疗药物),又能靶向HDAC,实现单一药物多重功能,临床前数据表现优异,后来他将tinostamustine转让给跨国公司。这让我十分钦佩,也足以证明他的实力。”

 

自2015年以来,中国创新药产业快速发展,谭芬来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我深知,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结合陈博士在药物设计方面的专长和我在临床开发方面的经验,我们一定能开创出一片新天地。”于是,两人决定携手合作,创立了麓鹏制药。

 

麓鹏目前专注于研发治疗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创新药,重点针对血液肿瘤BTK、Bcl-2和Bcl-xL等靶点,布局了国际与国内多中心临床开发和商业化。公司核心项目LP-168(洛布替尼, rocbrutinib)、LP-108(乐托克拉, lacutoclax)和LP-118(nexatoclax)都有望成为同类最佳(Best-in-Class)的产品。

 

管线选择与国际化布局

 

在管线选择上,公司最初拥有多个管线,但由于创业早期资金有限,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进行重点推进。洛布替尼成为首选,而紧随其后的LP-118则是一款BCL-2和BCL-XL的创新双靶点药物。

 

谭芬来解释道:“做这样的选择,主要是考虑BTK和BCL-2这两个靶点在血液肿瘤有着巨大市场和尚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然而,BCL-2抑制剂的研发难度极大,因为BCL-2蛋白的作用机制涉及两个蛋白质的结合面,而非单一的结合位点(即蛋白与蛋白互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所以,抑制BCL-2需要设计能够作用于一个大结合面的分子。首款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venetoclax)已于2016年上市,但它存在肿瘤溶解综合征(TLS)等不良反应风险,且需要长达5周的剂量爬升过程。相比之下,麓鹏制药的LP-108药物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达到目标剂量且未观察到临床型TLS发生。谭芬来说:“这让我们看到了在BCL-2抑制剂领域突破的希望。”

 

BTK抑制剂的迭代与洛布替尼的差异化优势

 

第一代BTK抑制剂以伊布替尼为代表,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的BTK靶向药物(2013年),它通过共价结合BTK第481位点上的半胱氨酸结合点,不可逆地阻断B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改善了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MC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等多种淋巴细胞肿瘤患者的生存结局。然而,谭芬来指出:“第一代BTK抑制剂存在脱靶效应,导致了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心房颤动和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而且长期治疗易引发BTK突变(尤其是C481S)导致的耐药性,耐药病例高达八成。”

 

随着研发的推进,第二代、第三代BTK抑制剂相继出现。第二代BTK抑制剂在选择性方面优于伊布替尼,减少了脱靶毒性,但由于仍依赖与C481位点的共价结合,存在突变导致耐药的问题。第三代可逆性BTK抑制剂通过非共价方式结合BTK得以克服共价结合的耐药,然而,其耐药机制已呈现新特征,常见的包括T474I、L528W、A428D等突变。

 

而麓鹏制药的洛布替尼作为全球首个第四代BTK共价兼非共价抑制剂,具有双重作用机制:对野生型BTK为共价结合,而对C481突变型(如C481S / F / R)则为可逆结合,同时可不可逆地作用于T474I等门控突变。此外,该药还表现出高度BTK选择性和优良的生物利用度,安全性和有效性更佳。

 

谭芬来自豪地说:“洛布替尼对一、二代BTK耐药常见的C481S突变及三代BTK常见的T474I突变均有效。临床研究显示对携带BTK结合位点突变的患者总体缓解率高。至今的临床试验受试者中尚未见房颤等心血管毒性,安全性良好。”

 

临床开发策略与未来适应症拓展

 

在临床开发策略上,谭芬来认为,中国创新药产业未来必将走向国际化,尤其是欧美市场。因此,麓鹏制药的IND最早在美国启动,随后在中国开展临床研究。针对中美不同临床需求和医疗实践,研发人员选择了不同的适应症。例如,洛布替尼在美国针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开展研究,在中国则针对B细胞淋巴瘤,主要有套细胞淋巴瘤(MCL)、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MZL(边缘区淋巴瘤)等开展研究。

 

麓鹏制药选择从MCL等适应症入手,快速推进产品上市,随后逐步拓展至其他淋巴瘤、白血病乃至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谭芬来介绍:“洛布替尼在复发/难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上数据非常亮丽(ORR 57.8%,CR 31.3%),我们正在开展联合R-CHOP治疗一线患者及单药对比研究者选择的标准治疗治疗3线及以后的DLBCL研究。这让我们对产品的未来充满期待。

 

目前,麓鹏制药在中国和美国均组建了临床研发团队,临床开发策略清晰,管线推进速度较快,目前团队已推进了多项临床研究,入组近500例病人。

 

从商业角度来看,尽管随着第一代产品专利的到期价格可能有所下降,但BTK抑制剂的市场规模依然接近200亿美元年。谭芬来表示:“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麓鹏制药便能在BTK抑制剂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洛布替尼不仅在血液肿瘤患者群覆盖广泛,还有可能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有所作为。”

 

关于商业化策略,谭芬来表示:“未来公司更倾向于向全面自主生产销售一体化方向发展。同时也寻求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机会,共同推动产品上市。”他坚信,麓鹏制药在产品管线、上市进度及未来发展等方面均展现出强劲势头。

 

创业心得:创新、决策与风险把控

 

作为麓鹏制药的联合创始人及CEO,谭芬来对于如何让公司保持持续的创新力、研发管线不断推进,同时确保公司稳健发展,有着深刻的感悟。“首先,做创新药必须以满足临床需求为出发点。我们的研发工作始终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满足患者需求为导向。”

 

其次,真正的创新必须具备亮点和差异化。谭芬来认为:“投资者和合作伙伴关注的是,我们的产品是否值得投资、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是否能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在技术层面,谭芬来深知从立项到临床前研究,再到临床试验,每一步都需要精准的判断和决策。“何时继续推进(To Go),何时停止(Not To Go),这都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在研发过程中,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谭芬来说,如果在早期发现药物存在无法解决的毒性问题,这样的项目就应果断放弃。

 

“药物研发过程中充满了无数未知和挑战,每一步都可能遇到‘坑’。我们必须提前预判并规避这些风险,确保项目稳步推进。”谭芬来说,“我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也感谢中美团队的努力和付出。这是我们共同奋斗的方向。”

 

 

编辑 | 姚嘉

yao.jia@PharmaDJ.com 

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和每日新闻抢鲜看

文章关键词: 谭芬来第四代共价兼非共价BTK抑制剂CSCO年会麓鹏制药洛布替尼
下载PDF
0
发布文章
0
关注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