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2025 CSCO | 维迪西妥单抗引领尿路上皮癌精准治疗新风向

·in 6 hours发布

尿路上皮癌(UC)的治疗策略近年来正经历深刻变革,这一转变主要源于ADC药物的迅速发展及其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用于HER2表达晚期尿路上皮癌的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自2021年上市以来,立足中国,率先在UC领域开启了从单药到联合、从晚期到围手术期的全方位探索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持续引领精准诊疗新风向。

 

 

今年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从鹭岛厦门移师泉城济南,注入了全新活力。9月12日上午,由CSCO尿路上皮癌专家委员会主办、荣昌生物协办的“2025CSCO尿路上皮癌专场”精彩启幕。30多位顶级专家学者共聚一堂,通过最新的原创研究成果展示,分享UC领域全方位进展和前沿理念。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何志嵩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共同担任本次会议主席。

 

CSCO新版UC诊疗指南发布

维迪西妥单抗实现推荐全线覆盖

 

每年的CSCO UC专场会都以火爆著称,今年也不例外,现场座无虚席,甚至连过道都站满了求知者。

 

会议伊始,何志嵩、郭军两位教授分别致开幕词。何志嵩介绍,今年CSCO尿路上皮癌专场会做了极大创新,形式上完全采取国内最前沿临床研究的优秀论文分享加专家述评,从而碰撞出智慧火花。他希望在CSCO的舞台上能够出现更多的中国原研探索,不断推动尿路上皮癌诊疗技术水平的提升。

 

郭军教授表示,希望CSCO未来能代表亚太地区成为全球第三大肿瘤学术年会,并强调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具有真正改写诊疗指南的原创研究。他呼吁从尿路上皮癌领域做起,通过多中心协作推动临床研究特色发展,力争让中国的诊疗指南更多基于本国成果,成为全球学习的榜样。

 

随后,与会专家为《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2025版)》揭幕。正式发布的新版《指南》汇集了国内外重要循证依据,将为临床肿瘤医生提供助力,为尿路上皮癌患者带来更好的诊疗。值得一提的是,维迪西妥单抗凭借其卓越的疗效和可靠的安全性,获得了指南3项重要推荐更新,实现了该适应症的指南推荐全线覆盖,充分体现了该药物的重要临床价值和广泛认可。

 

目前,晚期尿路上皮癌(mUC)治疗已正式进入ADC联合免疫治疗的新时代,而这一联合策略正在逐步向围手术期治疗场景拓展。今年的UC专场会,学术内容聚焦于围手术期及晚期阶段的治疗进展,共进行了10项口头报告分享,其中5项集中展示了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治疗在UC围手术期新辅助治疗、保膀胱及保肾综合策略等多个方向的重要突破。

 

破局保膀胱

NMIBC围术期治疗取得新进展

 

膀胱尿路上皮癌约占所有膀胱恶性肿瘤的90%,根据其是否侵犯膀胱肌层可分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两类。对于高危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HR-NMIBC),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联合术后进行卡介苗(BCG)膀胱灌注是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然而,对于不适合BCG治疗或BCG治疗失败且不适合进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的患者,寻找有效且适宜的膀胱保留治疗方案变得至关重要。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郄云凯教授报告了一项TRUCE-04Ⅱ期临床研究,评估了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作为术前新辅助治疗方案,用于TURBT无法完全切除的HER2过表达高危NMIBC患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他介绍,既往研究表明维迪西妥单抗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联合治疗在MIBC人群中已显示出良好疗效,HER2表达是预测NMIBC对BCG疗效不佳的独立因素,在HER2过表达的高危NMIBC患者中,使用BCG治疗后,疾病复发和进展的风险较高。因此,针对这类患者,采用抗HER2靶向治疗是一种可行的方案。TRUCE-04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在26例可进行有效评估的患者中,完全缓解率(CR)高达73.1%,其中HER2免疫组化表达IHC 2+患者的CR率高达78.6%;12个月持续缓解率达88.9%,24个月持续缓解率仍高达74.1%;且安全性良好,仅有14.3%的患者出现了3-4级不良反应。这表明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在治疗TURBT无法完全切除的HER2过表达HR-NMIBC患者中有很好的疗效及安全性。郄云凯指出,该研究是ADC联合免疫首次作为TURBT术前新辅助方案用于NMIBC的治疗,为广泛高危或极高危NMIBC患者的保膀胱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策略。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沈益君教授分享了一项维迪西妥单抗联合BCG治疗HER2表达HR-NMIBC的临床研究,该研究旨在为不适合或拒绝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患者探索保留膀胱的治疗新方案。该研究纳入两组BCG初治患者,其中队列A为无法实现肿瘤完全切除或存在原位癌(CIS)的患者,队列B为肿瘤完全切除的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维迪西妥单抗静脉注射治疗并联合至少1年的BCG膀胱灌注治疗。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队列A患者在3个月和6个月的临床完全缓解(cCR)率均达100%;队列B患者无一例复发,6个月和12个月的无事件生存率(EFS)率均为100%。沈益君表示,该研究首次发现了维迪西妥单抗联合BCG方案对HER2过表达的高危NMIBC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为不适合膀胱切除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膀胱保留治疗选择,具有临床应用潜力,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蓝天杭教授报告了维迪西妥单抗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PLND),用于HER2过表达(IHC≥2+)的cT2-4aN0M0期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保膀胱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该研究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何旺教授牵头开展,旨在通过最大限度经TURBT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实现局部控制,并辅以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全身控制来构建全新的膀胱保留综合治疗模式。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截止2025年9月,在完成12周期联合治疗的7例患者中,85.7%的患者达到cCR;且安全性良好,目前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6.25%。蓝天杭指出,这项研究的亮点在于利用PLND替代放疗局部治疗的角色,辅以ADC联合免疫强有力的全身治疗。足量足周期(12个周期ADC+1年免疫维持)充分治疗,有望提高患者长期获益。

 

聚焦保肾

UTUC围术期治疗探寻新策略

 

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NU)是目前高危上尿路上皮癌(UTUC)治疗的标准方案。然而,RNU后肾功能不全可能对后续的化疗治疗乃至患者的生存时间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探索如何在有效治疗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患者的肾脏功能,已成为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黄吉炜教授做了题为《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作为保肾疗法治疗高危上尿路尿路上皮癌:II期DISTINCT-I试验》的报告。该研究旨在评估一种新型保肾策略,即结合内镜下铥激光消融或输尿管节段性切除术,联合围手术期维迪西妥单抗HER2靶向治疗及ICIs,用于高危UTU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保肾手术治疗高危UTUC患者表现出显著的肿瘤降期效果以及良好的肾功能保留能力,73.7%的患者达到cCR,1年肾脏完整无事件生存率(KI-EFS)为68.4%,且安全性可控。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显示HER2过表达(IHC 3+/2+,占比42.1%)可能与更佳的治疗反应相关,但需进一步验证其作为预测生物标志物的价值。黄吉炜指出,该治疗模式的成功探索,对于传统RNU在特定高危UTUC患者中的治疗主导地位提出了挑战,期待进一步研究。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鲍一歌教授报告了一项华西医院单中心68例局限性高危UTUC患者的多模式综合保肾治疗结果。鲍一歌介绍,该研究中多模式保留肾治疗的策略包括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其中局部治疗方式包括输尿管节段切除术以及输尿管镜下铥激光消融;系统治疗方案则包括化疗(吉西他滨+顺铂/卡铂)联合ICIs、维迪西妥单抗联合ICIs以及ICIs单药。研究结果显示,28例患者出现尿路复发,1年和2年局部无复发生存(LRFS)率分别为66%和58%;7例患者接受挽救性RNU治疗,1年和2年无挽救性RNU生存(CFS)率分别为96%和89%;9例患者出现膀胱复发,1年和2年膀胱内无复发生存(IVRFS)率为95%和85%。没有患者出现远处转移,且保肾术后总体肾功能呈现好转趋势。鲍一歌表示,该研究表明了保留肾单位手术结合围手术期系统治疗在控制肿瘤和保留肾功能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应当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评估其应用策略及价值。

 

本次专场会专门设置了大咖争鸣环节,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寿建忠教授的主持下,何志嵩、郭军两位教授携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叶定伟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魏强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周芳坚教授,共同就围术期治疗对尿路上皮癌治疗理念的影响展开讨论,探求尿路上皮癌的治疗之路。

 

诸位专家一致表示,当前尿路上皮癌的治疗正处于一个革命性的“风口”时代。随着ADC及其与联合疗法的突破性进展,治疗格局正被深刻重塑。在精准治疗领域,创新是不变的主旋律,而合作则是进步的坚实基石,它正推动着临床实践从传统单一学科作战向多学科协作(MDT)的整合模式转变。“顺势而为、内外兼修、内外结合”的理念被各位“大咖”多次提及。正如郭军教授所说,所有的努力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患者不仅能活得更久,还能活得更好。这就要求为患者制定全方位、个体化的全流程管理策略,从而实现从诊断、治疗到康复的无缝衔接。

 

而这其中,敢于破局、向新而行的维迪西妥单抗无疑会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未来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文章关键词: 维迪西妥单抗尿路上皮癌2025 CSCO
下载PDF
0
发布文章
0
关注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