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当活菌药单药抗肿瘤的“不可能”被改写 | 大湾区创新力

·in 5 hours发布

• MNC-168单药治疗晚期实体瘤获部分缓解,与PD-1/L1 联用有望突破现有响应率天花板;

• MNO-863既能与GLP-1联合治疗肥胖,也能为亚健康人群提供食疗式预防方案;

• 慕恩希望团队聚焦核心优势做好早期研发,下游则交给大药企深度合作,目前公司正在进行多项BD合作沟通;

• 要促进活菌药开发,跨越临床转化鸿沟是首要挑战。

 

“大湾区创新力”系列文章回顾

百吉生物:布局三大FIC细胞疗法,硬刚实体瘤

一家中国Biotech的绝地求生

回爱民与mRNA新冠疫苗:一场史无前例的技术引进

谭芬来:全球首个第四代共价兼非共价BTK抑制剂如何突破耐药困局

 

今年 3 月,MNC-168 首个临床试验收官。“这是全球范围内拥有完整Ⅰ期单药临床数据的抗肿瘤活菌药物,也是全球鲜有报道的单药治疗获部分缓解(PR)的活菌药案例,”慕恩生物创始人、董事长蒋先芝博士言语中透着自信,“在末线实体瘤患者中观察到这一疗效,让团队和临床PI都很振奋。”

 

据悉,这项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牵头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起初并未被寄予过高期望。原因是当时全球抗肿瘤活菌药多定位为与PD-1/L1联用起辅助治疗作用,或者与化疗、放疗等手段联用,单药研究以探索安全性为主。

 

“抗肿瘤活菌药较少开展单药临床,若验证其安全性,还能看到部分PR或较长时间的疾病稳定(SD),这个药就达到了很高的标准。”蒋先芝回忆说。令人惊喜的是,MNC-168 不仅安全性优异,而且实现病灶显著缩小,有望突破单药疗效的“不可能”。

 

MNC-168:抗肿瘤的活菌革命

 

MNC-168 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激活免疫系统。作为泛瘤种药物,它已在动物实验中展现对结肠癌、肾癌、乳腺癌、肺癌等多种实体瘤的抑制作用;与PD-1/L1 联用时,还有望突破现有响应率的天花板,同时减少化药量及副作用,降低药物在体内蓄积。

 

“Cell已发文证实,PD-1/L1治疗前服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紊乱的患者,疗效会大打折扣。而活菌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稳态,有望提高这类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响应。”蒋先芝解释。

 


慕恩创始人、董事长 蒋先芝博士

 

这一机制已获临床验证。活菌药物 CBM588 可改善接受纳武单抗 + 伊匹木单抗治疗的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结局。联合 CBM588 治疗的患者 PFS 显著长于未联合 CBM588 的患者(12.7 月 VS  2.5月),部分缓解率(PR)也有所提高(58% VS 20%)。

 

除了PD-1/L1,活菌药还可能影响其他肿瘤免疫疗法,比如与CAR-T联用治疗实体瘤,目前国外已开展探索性试验。

 

为了挖掘MNC-168与其它肿瘤免疫疗法联用的潜力,慕恩正在开展该产品分别与帕博利珠单抗(PD-1)、舒格利单抗(PD-L1)联用的治疗方案。现有数据显示结果积极,已有受试者疾病稳定超过130天。“这可能与剂量相关,目前仍有几个剂量组尚未完成入组。”蒋先芝补充。

 

“MNC-168 源自健康人肠道菌群,本质上是一种益生菌。对于很多肿瘤患者而言,核心是提高免疫力。如果MNC-168的安全性跟普通益生菌相当,将来还可能往特医食品等方向开发。”蒋先芝说。

 

拓展阅读 

联用活菌药物,肿瘤免疫治疗新打法?

 

MNO-863:开辟减肥大众化赛道

 

在慕恩研发管线中,减肥候选药物MNO-863同样潜力巨大。它通过活菌定植肠道后,调节促进短链脂肪酸(如乙酸、丙酸)分泌,协同调控GLP-1、PYY及DPP-4酶活性,多通路抑制脂肪积累。临床前数据显示,其单药干预4周减重近10%,与GLP-1联用后减重幅度超20%。

 

代谢组学分析还发现,MNO-863 可持续缓慢地调节糖脂代谢,安全性较高,而且有望解决停药反弹等现有减肥疗法的痛点。

 

“作为一款绿色的减肥疗法,MNO-863 未来有两大市场定位:为不愿打针的亚健康人群提供食疗式预防方案;与 GLP-1 联用增强减重效果,解决肌肉流失、复胖等难题。”蒋先芝表示。

 

目前,该产品已在美国和中国相继获批临床,成为中美首个申报减重适应症的微生态活菌制品。在国内启动的 IIT 中,已有数十名超重志愿者参与试验,整体数据积极,多人达到预期体重。

 

“减肥产品特别适合往保健品、特医食品方向发展,所以 MNO-863 准备在美国走食品路线,争取快速获得 GRAS 认定启动销售,用真实世界数据支撑后续临床;在国内则按注册临床推进。”蒋先芝说。

 

从深山采样到自建生产线的十年

 

MNC-168 和MNO-863的诞生,贯穿了慕恩过去十年的成长轨迹。2015 年公司成立,由微生物学家组成的创始团队便锁定二代益生菌——活菌药物(LBPs)这一前沿方向。

 

“我们希望将来所有推进到临床的产品都是‘万里挑一’,在成效性、可生产性、安全性、有效性等各项性能都达到最优。”蒋先芝强调。

 

创业第一步,是构建健康人肠道菌群资源库。团队带着冰箱深入偏远山区采集少数民族粪便样本。“这些人群的肠道受抗生素影响少,饮食多样,是理想的研究对象。”三年间,他们足迹遍布24个省市,收集约5000份健康人样本。

 

样本采集只是开始,高效分离菌株是第二重挑战。传统培养策略需针对每个样本设计多种培养条件(如不同培养基、温度、氧气浓度等),需消耗大量人力和时间,这显然不适用于大队列研究。结合传统培养策略在大样本研究中的局限性(如低效、高成本、标准化不足等),团队从精简条件、自动化整合、标准化流程、技术创新等维度优化微生物学培养策略,创造性开发出几种高效率培养方法,可捕捉80%~90%的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

 

更大的考验在于从十万株菌株中筛选“潜力股”。“这就像在篮球圈找姚明,跨栏圈找刘翔。”蒋先芝比喻。为此,团队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快速微生物组药物发掘平台,同时建立耐胃酸、耐胆盐、储存稳定性等各项体外指标,通过多靶点、多机制的动物模型层层验证。

 

“仅MNC-168筛选那年,动物实验团队就做了近20万次小鼠灌胃实验。要知道,我们不是CRO公司。”蒋先芝说。

 

为增强菌株性能,团队还通过人工进化、定向诱变等技术提升其抗性,并优化培养基与培养条件以保障生产稳定性,甚至做了上百次配方优化,逐一攻克药物递送技术、剂型、保护剂等环节的难题。

 

当首个活菌药准备进入临床时,新困境又浮现:国内CDMO鲜有成熟的活菌药物生产能力,国外企业排期漫长且单批次生产成本高达百万美元。于是,慕恩决定自建GMP生产线,实现从发酵到制剂的全链条掌控。

 

直面质疑:用业绩证明“做药基因”

 

除了技术上要突破层层难关,慕恩还面临投资人的质疑。

 

“从创立之初,我们的战略定位就很清晰,即建立强大平台,将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微生物资源商业化,且不局限于农业或医药。”蒋先芝说。

 

但因医药和农业两个方向分散且差异大,投资人曾担忧慕恩无法兼顾,甚至觉得公司“没有做药的基因”,不相信慕恩能把一个候选药推进到临床。

 

“业绩是最好的证明。”据蒋先芝介绍,慕恩农业板块收入已连续数年100%增长,医药管线也从发现到IND、Ⅰ期、Ⅱ期稳步推进,陆续释放临床数据。今年,慕恩还入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025 年全球奖30强,是国内唯一入选的生物技术公司。

 

慕恩生物医药研发管线  来源|慕恩官网

 

对于生物医药管线的开发,蒋先芝一直都有着清醒的认知:团队核心优势集中在活菌药发现阶段,近年虽向CMC、发酵、工艺优化、生产等下游延伸,但临床和商业化仍是短板。因此,公司的策略是发挥优势做好早期研发,下游则交给大药企深度合作。

 

“做药难度确实很高,我们始终保持敬畏。作为平台型企业,我们希望做好擅长的事,后期则授权给合作伙伴接棒。这能反哺上游持续开发活菌药,布局新管线。”据他透露,公司正在进行多项BD合作沟通。

 

考虑到当下创新药环境不景气,慕恩在管线推进上采取相对保守的策略:优先将资源投入MNC-168临床开发,待单药结果总结完后,再看联用或Ⅱ期试验优先开发哪个瘤肿。为了进一步控制预算,蒋先芝还计划将MNO-863等医药项目授权给合作伙伴。

 

寒冬下,如何打动投资人?

 

“市场环境变化万千,从早期被劝放弃农业,到后来被劝放弃医药,我们始终坚持战略不改变,并将平台壁垒建得越来越高。就像小分子需要化合物库,抗体需要抗体库,活菌药物的根基是菌种资源库。”蒋先芝说。

 

在他看来,慕恩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单个产品,更在于其构建的超32万株菌株的超一流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及独创的DREAM 技术平台——涵盖资源发掘、功能研究、工程化改造、应用开发和放大生产五大环节,实现从天然微生物勘探到生物制造产业化的的全栈能力。

 

这些正是慕恩能源源不断发现全新候选药的基石,也是其在过去几年资本寒冬下逆势完成两轮大额融资(国投创业领投的2亿元C轮融资和国投聚力独投的3亿元C+轮融资)的重要原因之一。

 

更深层原因在于与国家战略的契合。“生物制造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慕恩的核心技术与之高度吻合。最新一轮投资方国投,正是从生物制造平台型技术的视角看到,慕恩在这个领域扎根多年。”蒋先芝说。

 

他强调,公司建立的超 32 万株菌株资源库,是生物制造的重要“芯片”,而布局的农业、微生物蛋白、生物医药等均为生物制造发展的关键领域。

 

未来需要耐心资本与新技术加持

 

放眼全球,活菌药正加速商业化进程,Rebyota、Biomictra、Vowst等多款产品相继获批用于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在国内,龙创基药业研发的阴道用乳杆菌二联活菌胶囊 Pre-NDA 已获受理,另有多款候选产品进入临床阶段。

 

谈及活菌药前景,蒋先芝认为首要挑战是跨越临床转化鸿沟,即实验室有效如何变为临床有效。因老鼠与人类肠道结构、菌群差异极大,多数人源菌群无法在鼠中定植,导致动物模型难以验证产品功能。慕恩的解决方案是优化体外实验设计,采用类器官、3D打印等新技术,深入研究作用机制(MoA)。

 

他强调,活菌药未来上市需明确与现有治疗产品(如小分子、抗体等)的差异化定位:是联用还是单药、适应症是什么、要解决哪些临床问题、核心价值何在?

 

在监管方面,国家对新治疗方式的鼓励与政策开放让蒋先芝充满期待,但临床开发仍缺乏成体系的指导原则和技术标准,监管机构审评仍十分谨慎。他呼吁行业更多耐心与协作:“活菌药尚处于早期阶段,需要耐心资本、耐心政策。企业间应差异化竞争,把‘饼’做大而非内卷。”

 

他特别提到知易生物的肠激惹综合征(IBS)候选药进入临床Ⅲ期,“我们非常希望它能成功上市,这不仅是一个药的事,更能证明活菌药物这一全新治疗方式的可行性。”

 

拓展阅读 

联用、适应症扩展:活体生物药突破前夕

 

对于人工智能在活菌药开发上的应用,蒋先芝表示,团队正对所收集的菌株做全基因组测序,随着数据积累可进一步迭代算法,结合蛋白质功能预测等工具提高菌株筛选精准度,最终实现针对特定适应症、靶点和机制的高效预测。

 

回望在广州的十年创业路,他感慨万千:“行业波动很大,必须保持创业者的初心和持之以恒的心态。做药很难,多数企业要穿越周期,挺过至暗时刻。而这些经历反过来会让企业和团队更强大。”

 

 

编辑 | 姚嘉

yao.jia@PharmaDJ.com 

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和每日新闻抢鲜看

文章关键词: 活菌药单药抗肿瘤慕恩生物蒋先芝博士
下载PDF
0
发布文章
0
关注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