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让创新创业在社会中占据核心地位,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如同电影明星一般。为学生和社会主流人群要对创新创业者充满敬意,即使遭遇失败,也会感到自豪。这种氛围对于创新创业很重要,因为它能激发人们的动力。” 郑光廷教授说。
香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港科大”)有一群科学家,在当下资本主导的创新环境中,依然坚守以好奇心为驱动的理想。与此同时,港科大连续多年举办“百万奖金创业大赛”,培育了一批包括医疗健康领域在内的创新企业。
“企业资本方愿意投资港科大,看重的正是其科研能力。” 负责该创业大赛的港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部门负责人郑光廷教授说,“我们坚持基础科研与成果转化并重,定位明确,不本末倒置。”
作为亚洲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港科大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第47位,2026年进一步提升至第44位。近年来,港科大不仅在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积极布局,还向香港特区政府提议设立第三所医学院,并开设药品监管法规硕士课程,旨在培养兼具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如今,港科大正逐步构建一个贯通学术与产业的创新生态。“高校是洞察科技变革、培育顶尖人才的重要领地,能为生物科技企业提供前瞻性指导,帮助它们在早期研发阶段少走弯路。”郑光廷教授这样强调。
港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部门负责人 郑光廷教授
日前,研发客到访位于香港清水湾的港科大校园,见到了郑光廷教授。
夏日的暴雨过后,校园像被冲洗过,显得宁静而充满活力,随处可闻师生们热烈讨论科研项目与学术进展的声音。那座被师生打趣为“火鸡”的红鸟日晷雕塑,形似火焰,象征港科大人勇于探索、持续创新的学术精神。
科研更重要的任务是成果转化
郑光廷教授毕业于台湾大学电机系,随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电机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在加入香港科技大学之前,他已在学术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美国的学术生涯让我接触到了先进的科研理念和教育模式,但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需求的差异。”郑光廷教授回忆。他曾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担任电机与计算机工程系主任, 以及掌管科研的协理副校长。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培养了他的领导力和对教育事业的理解。
“当我来到港科大,我看到了这里独特的创新氛围和发展潜力,这让我决心为这所年轻的大学做一些事情。” 郑光廷教授说, “科研不仅仅是为了发表论文,更重要的是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应用和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
他秉持的科研理念,与港科大注重科研成果转化的定位不谋而合。
港科大将科研过程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是基础研究,一流研究型大学在此领域表现优异;下游是企业经营,挑战在于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而中游,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最为困难的一环。过去二三十年,港科大在中游环节不断探索,力求将上游的科研成果与下游的企业需求有效对接。
“以好奇心为导向的科研,往往不以应用为主要目的,其成果在转化为产品时,需要解决许多在科研的角度看起来并不是亮点的问题。“郑光廷教授解释,“而科学家往往关注亮点,追求世界第一,应用及产品开发者则需要能确认整个系统, 解决方案没有弱点。因此,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上下游专家联手合作,而非简单的技术转移。”
撑起创新创业生态大树的七大根系
郑光廷教授将港科大培育创新公司比作培育一棵树。港科大的八大“根系”,为创新公司这棵树提供肥沃的土壤。
根系一,是创业教育,培育创“新种子”。港科大设有多个创新创业教育计划,构建了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例如,工学院以及跨学科学院成立的综合系统与设计系,旨在培养能够开发先进产品的人才。该系本科训练为期四年,学生逐年参与从小型到大型项目计划,通过与使用者访谈、定义产品、迭代优化等过程,掌握实际产品开发技能。
“这种实践导向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接触真实产品开发场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郑光廷教授介绍道。
港科大还设有创新创业硕士专业,如“Technology, Health Leadership and Entrepreneurship”硕士项目,通过18个月的训练,使学生了解商业、科技,并找到合适的科技成果进行授权和竞赛磨练,最终成立公司并继续创业。
除了正式课程,港科大还提供暑期训练营等小型计划,以及面向本科生的修读课程和学分课程,邀请大师和专业人士授课。“这些教育计划共同构成了港科大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根系二,是制度支持,激发创新活力。工学院原院长高炳强建立了教授每周可有一天时间在外从事相关工作的制度,鼓励教授与企业界合作,担任顾问。“这一制度既保证了教授的主要精力仍在学校,又促进了科研与产业的交流与合作,避免了大学科研过于象牙塔化的倾向。”郑光廷教授认为,这种制度创新为教授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活力。
同时,港科大还设立了多个基金来支持教授, 学生与研究人员的创新创业项目。
例如,为想成立公司的学生提供一两万或几万港币的启动资金;设立港港科大创业基金与来自私募基金与风险投资的投资伙伴一起投资有潜力的港科大出创公司, 更设立红鸟基金作为有限合伙人(LP)来投资港科大的生态系统。
“学校在资金方面的支持,帮助学生度过了创业初期的难关,让他们更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和市场的开拓。” 郑光廷教授表示。
根系三,是竞赛驱动,实践出真知。“知行合一,动手与动脑并重,是港科大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郑光廷教授强调,“竞赛是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机制。”
港科大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如机器人大赛、商业案例竞赛以及医疗健康领域的竞赛等。学校不仅为学生提供参赛经费,还鼓励他们走出校园,与同行切磋交流。“通过竞赛,我们训练了大量学生。选拔过程不仅看重成绩,还注重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学生投票等方式来决定最终成员。”他介绍道。
本文开头提及的“百万奖金创业大赛”也是港科大的“保留节目”。大赛自2011年起开始举办,向中国和世界各地参赛者敞开大门,从香港赛区逐渐扩展至深圳、广州、北京, 佛山等多个城市。“我们邀请企业界的人士和创业者来指导参赛者,从申请到半决赛,再到总决赛,我们提供一路的资源支持。”郑光廷教授说。大赛选出的团队在技术上各具特色,在生物医药、健康科技、半导体设计与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颠覆性。
根系四,是企业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港科大与大企业如比亚迪、京东和阿里巴巴等成立了联合实验室。通过这些联合实验室,企业界将他们面临的问题分享给学校,研究人员则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郑光廷教授认为,企业界与学界在合作项目前需要达成共识,明确研究方向和目标。企业界的问题往往不是非常明确,但他们希望找到解决方案。研究人员则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仅仅依赖工程方法。
“在与大企业的合作中,我们也看到了公司内部研究人员的优势。企业界资源丰富,目的性强,但在进行‘天马行空’式的研究方面创意却不如学校。而学校则拥有更多的自由度和探索空间,可以保护那些具有非常前瞻性的初始研究想法。”郑光廷教授表示。
根系五,是知识产权, 高效的管理与利用。港科大所持有的专利利用率超过30%。“全世界顶级高校, 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利利用率也是30%左右。Natural index的专利影响力排名里,港科大排名全中国第一。这个数字也显示港科大科研的高影响力。“郑光廷教授告诉研发客。
根系六,是平台搭建,整合大湾区资源助力创业。港科大在大湾区深耕二十几年,建立了多个事业单位平台,如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 广州霍英东研究院、佛山研究院等。这些平台以应用研究和创新创业为主要业务,结合当地资源,为创业团队提供发展机会。
根系七,是校友与政府资源,形成强大合力。校友资源也是港科大创新创业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港科大的商学院实力雄厚,EMBA项目在世界排名中名列前茅。同时,理学院和工学院也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校友,他们中很多人现在是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或高管。
“我们通过各种活动将校友资源与创新创业联合起来,为创业团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郑光廷教授说。另外,特区政府和内地各个城市都提供了丰富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对接机会,“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时机,帮助创新创业团队与政府资源进行对接和合作。”
根系八,是国际化视野,吸引全球创新人才。港科大充分利用香港的国际化优势,吸引国际团队来参赛和合作。“我们鼓励本土团队走向国际市场,提升他们的国际竞争力。”
“美国常自诩为世界创新中心,凭借其吸引全球人才的能力而自傲。然而,我认为以香港科技大学为轴心,完全有能力在中国乃至亚洲打造一个全球领先的创新人才中心。”郑光廷教授充满信心地说。
高校教授眼中的生物技术公司发展之道
郑光廷教授还谈到了生物技术公司创业的可持续性问题。他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生物科技公司要与时俱进,根据不同发展阶段调整任务和所需技能。“例如,CEO的角色在公司初创时与发展到50人、100人甚至更多时,所需的远见规划和能力都是截然不同的。有些创业者可能适合带领小而美的初创公司,但一旦公司规模扩大,他们可能就无法胜任。因此,创业者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他说。
其次,生物科技公司必须持续投资研发,不断推出新产品。“与传统行业不同,生物科技公司不能停滞不前。如果科技公司不继续投资科研、不寻求前进,那么它必将逐渐萎缩。”他强调,许多公司成为“一代拳王”后便后继无力,这就是缺乏持续创新能力的表现。
再者,生物科技公司的管理是一门大学问。创始人从0开始带领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发现自己的管理能力不足以支撑公司进一步壮大。这时,就需要引入专业的管理人才或加强自身能力的提升。“科技公司不仅涉及管理学问题,还与技术跟进、新技术人员招聘等密切相关。”他指出。
此外,生物科技公司要有强大的执行力和应变能力。“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5年后的商业环境,因此,商业计划书往往只能作为参考。科技公司需要具备强大的执行力,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略。同时,公司还要有足够的资源来吸引一流的人才进入新领域等。”他说。
同时,生物科技公司还应与学校保持密切合作。他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现在每三个月就有新的技术或产品问世。科技公司只有与学校保持紧密合作,才能及时调整方向,避免走弯路。
“我们的创新创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回顾港科大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郑光廷教授非常感慨。他认为,“我们(中国)需要从跟随者转变为领导者,勇于接受失败并具备长远的眼光。政府、高校和企业界要更加紧密地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编辑 | 姚嘉
yao.jia@PharmaDJ.com
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和每日新闻抢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