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威生物自主研发的偶联技术平台,在双/多载荷ADC上突破了传统ADC药物的局限性;
• 多项双载荷ADC研究成果在2025 AACR上展示,大公司在等待技术爆发时刻;
• 中期临床数据表明,小分子偶联药物CAN1012联合PD-1抑制剂将可能满足在脂肪肉瘤和PD-1耐药黑色素瘤等实体瘤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
“大湾区创新力”系列文章回顾
“我们的双载荷ADC药物计划于年内提交IND申请。通过协同作用机制和多药联用策略,该产品有望突破现有ADC在肿瘤异质性和耐药性上的疗效瓶颈。”康威生物创始人兼 CEO 余宁辉博士,在广州康威的办公室,接受了研发客的采访。
余宁辉所说的“协同作用机制和多药联用策略”,即康威生物自主开发的偶联技术平台StarLinker,可做到先将两种及以上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按精确摩尔配比(如1:1、2:1、3:1、1:1:1等)与连接子通过化学合成,再在不添加酶等介质的情况下实现药物一步偶联至抗体。
这使得其产品突破了传统ADC药物有效载荷单一、连接子过早断裂产生“脱靶毒性”等局限性,更让康威生物在大湾区乃至全球崭露头角。
康威生物创始人兼 CEO 余宁辉博士
除了偶联技术平台StarLinker,康威生物的IFN-a 偏向型TLR7 激动型小分子偶联药物(SMDC)CAN1012 也展现出突破性的临床潜力,有望治疗对PD-1等免疫抑制剂药物不敏感或耐药的肿瘤。
蓄势待发的抗癌新基石
ADC在当前的肿瘤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现有ADC仍面临较多局限。即使是目前市场上活跃的重磅畅销药,也并非所有癌症患者都对其有反应,耐药机制的出现更是削弱了同类 ADC 的有效性。
在此背景下,双/多载荷 ADC 的产生,成为新一代肿瘤靶向治疗的热点。在2025年 4 月份的 AACR 会议上,全球众多生物科技公司展示了双载荷 ADC 的研究成果。目前,很多大型制药公司处于热切关注的观望状态,等待该技术进一步释放潜力。
余宁辉博士介绍说,双/多载荷 ADC 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能够同时携带两种及以上的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癌药物。当快速生长的癌细胞受到细胞毒性药物治疗时,往往会迅速产生新的突变以逃避治疗效果,如激活替代信号通路或上调药物外排泵。通过双/多有效载荷 ADC 的治疗,肿瘤细胞耐药的发生就必须同时找到绕过两种及以上的抑制通路发生突变的方法,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的难度。同时,在克服肿瘤异质性问题上,双/多载荷ADC也可以实现1+1>2的效果,给更多肿瘤患者带去希望。
双/多载荷 ADC 的技术开发壁垒很高,行业对其的研发并非一帆风顺。
“抗体和有效载荷之间的连接子需要精确设计,既要在体循环中保持稳定,还要能在肿瘤微环境中一起释放,” 余宁辉说,“多种有效载荷间更需要协同作用。从生产工艺角度考虑,要使得开发的 ADC易于大规模生产,最好是与抗体一步偶联即可获得ADC。”
以康威生物的StarLinker为例。该技术下,每个连接子可接 1~4 个有效载荷分子,可实现双/多药偶联,能够将两种及以上具有不同抗癌机制的药物,根据需要的不同药物摩尔配比,通过 StarLinker 精准偶联到抗体上。
目前康威生物已经测试验证了多种不同MOA的药物偶联效果,均可实现双有效载荷1:1, 2:1, 2:2 ,3:1, 以及三有效载荷 1:1:1等不同药物摩尔配比,均体现了比单一有效载荷更强的抗肿瘤效果。“经过合理设计的有效载荷组合,在安全性上如预期的那样,未见异常情况,从而实现较宽的治疗窗口。”
其次,StarLinker 连接子分子量较小,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和较低的免疫原性。“即使DAR值高达32的情况下,也未见ADC聚合,与裸抗的性质未见显著变化,这样有助于保持药物的稳定性及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第三,StarLinker与不同的有效载荷通过化学合成的方式提前合成好LP,纯度接近100%,然后将LP再与抗体偶联仅需一步化学偶联反应,不需要通过多步偶联不同的有效载荷,也不需要酶催化,抗体无需工程化改造,生产制备过程易操控且产率较高,这将有助于降低ADC的规模化生产成本。”余宁辉说。(见下图)
StarLinker平台
“双/多药偶联和高DAR策略,好比 ADC 药物这位‘抗癌战士’携带的‘武器库’和‘弹药量’,武器的种类和数量的组合,不同的策略抗击癌症,在StarLinker平台上都可以灵活的予以实现。”余宁辉形象地比喻。
“已知在肿瘤学临床试验中治疗窗最好的小分子TLR7激动剂”
除了 ADC 领域,康威生物在小分子药物偶联药物(SMDC)上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其在研产品CAN1012是一款靶向细胞外基质蛋白(ECM)的TLR7小分子肿瘤免疫药物,其具有IFN-a偏向型, 长效缓释特征,目前正与PD-1联合开展治疗多种实体瘤(如脂肪肉瘤,黑色素瘤等)的临床Ⅱ期研究。
CAN1012采用不可切割的连接子,通过高效富集于肿瘤部位,长时间维持高浓度。
“TLR7 激动剂与受体结合后,激活先天免疫细胞杀伤肿瘤细胞,同时捕获肿瘤特异性抗原并将其呈递给 T 细胞,从而启动并放大适应性免疫应答。长效选择性TLR7和IFN-a偏向型的设计又极大地提高了其安全性。”余宁辉说。
CAN1012 已完成单药Ⅰ期临床研究,研究显示其安全性数据优良,未出现DLT、SAE以及CRS事件,同时观测到多个瘤肿的患者有明确临床受益,持续观察到肿瘤缩小,患者最长用药超过 24 个月。
“考虑到TLR7机制问题,通常这一类的靶点药物需要联用才能更大程度使患者获益。”余宁辉说。
在CAN1012 联合 PD-1 用药的临床II期研究中,晚期脂肪肉瘤和经治PD-1 耐药的黑色素瘤患者的中期数据展示了令人惊喜的疗效和安全性:相较单药临床研究,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肿瘤控制率和缓解率均较目前的传统疗法有显著突破。
“目前这类患者在临床中缺少有效的治疗方式,CAN1012联合 PD-1有希望解决此类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同时,余宁辉表示:“TLR7/8激动剂在临床开发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安全性(如CRS),而康威生物的CAN1012是目前已知在肿瘤学临床试验中治疗窗最好的小分子TLR7激动剂,我们有信心把这一靶点的肿瘤免疫新星尽快推进到临床使用,为肿瘤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更佳的用药选择。”
创业之路:“活到胜利的那一刻”
2018 年,余宁辉回国创业,在家乡广州创立了康威生物,并将公司的药物研究方向聚焦于肿瘤领域,目前正积极推进与跨国公司开展BD交易。
回顾过去几年的创业之路,余宁辉认为“做药要找到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持续深耕自己的技术能力,从患者出发才能真正遇见未来的行业发展方向,而不是追着热点跑”,“做创新药公司是辛苦又长周期的事业,公司从成立始就一直秉持长期主义精神,从细节着眼,踏踏实实争取将资源流向最有价值的地方,要活到胜利的那一刻。”
编辑 | 姚嘉
yao.jia@PharmaDJ.com
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和每日新闻抢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