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讲故事与看数据

·6 hours ago发布

《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认为,讲故事和相信故事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推动力。然而,现代科学的诞生却也是因为当年的科学先驱们不再相信故事,并开始分析数据。

 

在我做咨询期间,有不少人(公司)找到我,说手头上一个候选药物,如何如何地安全有效,希望我写文章帮他们宣传宣传。他们一个接一个地给我讲故事,某某大爷的高血压治好了,不用再吃药了;某某大娘的糖尿病治好了,也不用再打针了……

 

我的回答是不变的:能让我看看你们的数据吗;他们的回应也是不变的:没问题,数据好着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故事的局限

 

人类通过讲故事,构想出一个目标。当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了这个目标,社会的组织形式就出现了。成千上万的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于是,我们有了金字塔和万里长城;有了雅典和罗马,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相比之下,技术的发展却极其缓慢。祖先们对于宇宙的认识更是停留在了“天圆地方”和“生死有命”等非常直观的简单描述,完全不知道如何才能探究其底层的运行规律。

 

进入17世纪之后,脱离了欧洲大陆天主教的英国,出现了一批思维超前的科学家,包括医学家哈维(William Harvey)、建筑和数学家雷恩(Christopher Wren)、物理学家胡克(Robert Hooke)、化学家博伊尔(Robert Boyle)等人。他们最先意识到了讲故事的局限性,他们的座右铭是“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说辞” (Nullius in verba)。他们开始探索更有效的研究方法,设计并进行新的科学实验,把从故事里直接得出的结论置于严谨的实验中去验证,证伪了许许多多之前看似天经地义的东西,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古希腊天文学鼻祖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早在公元2世纪就提出的权威理论——地心说。

 

实验科学的诞生,使我们人类从离散的信息处理上升到了关联的数据分析。

 

数据的多少

 

我问过不少人:(不查手机)英文单词data(数据)的单数形式是什么?几乎没人能答对。你知道吗?为啥没人能答对呢?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数据永远都是复数的,尤其是在生物医药行业。我写了这么多文章,也从来没有用过data的单数形式,因为单个数据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曾经有一位老朋友,面红耳赤地跟我争论,说他讲的故事都是亲眼所见,绝对真实的,没有半点掺假。对此,我再三说明,我并非不相信他讲的故事,我只是质疑他从那个故事得出的结论。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仅凭这一个真实故事,我们能得出的结论很有限,任何自圆其说的推论都将面临逻辑上无穷多的可能性。

 

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看似合理的可能性做系统性的排除,尽量缩小范围,从而建立可证伪的相关性,并最终发现因果关系。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积累数据。数据越多,能自圆其说的可能性就越少。

 

那么,有多少数据才算够呢?这就要看你具体研究的是什么问题了。如果你明确界定了你想研究的课题,那么统计学专家应该能告诉你需要多少“样本”才能得出有“统计意义”的结论。

 

数据的质量

 

你也许会说,如果故事是真实的,那它至少提供了1个数据点,其实不一定。

 

故事一般都是自然的环境中发生的,是直接观察的结果。比如,某人吃了某个药,然后他的病就好了。从吃药到痊愈的这个过程中,其实还有许多其它变量,而这些变量并没有刻意控制。比如,这个患者服药后喝了一碗姜茶,又好好地睡了一觉……这些举动都有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从而改变从故事的结局推导出来的结论。

 

所以说,数据的质量同样至关重要。而且数据一定是有关联性的,或者是为了建立关联性而获取的。换句话说,一个有效的数据,必定伴随着一组相关的条件。当且仅当这些相关条件被满足时,这个数据才能被重复。如果做不到这些,那么它们都还停留在离散的信息层面,对建立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贡献就不大。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数据,条件严格的科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当我们需要验证一个从真实的故事里推导出的结论。

 

请讲好你的故事

 

虽然说在很多情况下,一个真实的故事连1个数据点都算不上,但你还是必须学会讲故事。因为在我们的细胞核里,还留着大量祖先们相信故事留下来的DNA,依然有着非常强烈的相信故事的自然倾向。

 

所以,请讲好你的故事。在不少人眼里,一个真实的故事不仅是第1个datum,甚至有可能就是全部data。

 

2025年9月于芝加哥

 

作者简介

 

贵柏曾在默沙东新药研究院工作多年,潜心钻研药物化学,颇有建树。几年前回国加入药明康德,从事业务开发、项目管理和驻美运营。梁博士是《新药的故事》一书的作者。他以长期的积累、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文字,通过《老梁说药》栏目讲述新药研发“背后的故事”,令人耳目一新,脑洞大开。梁贵柏博士目前是偕怡制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欢迎读者通过邮箱gbliang55@hotmail.com与梁博士联系。

 

编辑 | 毛冬蕾

mao.donglei@PharmaDJ.com 

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和每日新闻抢鲜看

下载PDF
0
发布文章
0
关注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