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基础科研与原始创新则是驱动力的根基所在。”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资深会长宋瑞霖在第十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的观点,为中国医药产业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届创投大会正值“十四五”规划收官、布局“十五五”规划的关键发展时期。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大我国基础科研投入力度,推动医药行业涌现出如DeepSeek般震惊全球的创新成果,成为此次大会讨论的议题。
撰文 | 毛冬蕾 殷丹妮
基础科研是创新之源
近期全球医药行业交易频繁,创新合作不断涌现。宋瑞霖会长在大会主旨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创新能力正在改写全球医药创新的崛起,但还需要从根源上加强基础科研。
他首先肯定了我国过去十年在基础研究和创新研发方面的成绩,“Nature Index排名前100生命科学研究机构增长值最大的是中国,从2025年4%达到2024年占比22%;MNC外部采购管线来自中国企业的比例已达到31%。”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资深会长 宋瑞霖
但同时他强调,我国创新药要实现自立自强必须完善源头创新,从加强药品监管国际化水平,改革医保和商保体系,真正做到三医联动,建立对创新药包容、友好的市场和生态,以全链条架构来支撑中国创新的发展。”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创新药物研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曹雪涛也着重强调了基础科研的关键作用,他提到,“2025年的创新药研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已正式启动,将基础科研与新药研发衔接,包括新靶标发现,AI筛选靶点,以及新的细胞、基因和递送体系等新的治疗方式,建立国家的药物创新体系。”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创新药物研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 曹雪涛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饶子和院士团队则以切身实力践实了基础研究和创新产品的链接,他提到,团队在流感病毒、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领域的研究中,不仅解析了病毒的结构和功能,还发现了新的药物靶点,为新药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些基础研究的突破,为我们开发原创药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饶子和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 饶子和院士
推动中国First-in-Class
在圆桌论坛中,多位业内专家和学者对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原始创新及基础科研的观点。

“创十年,砥砺铸新章”主题讨论

“投未来,翱翔拓新程”主题讨论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李佳指出,我国新药的基础科研和应用转化衔接还不够紧密。实际上中国已经具备这个实力,这需要结合基础研发、临床研究、资本市场和政策支持等方方面面一起努力,将会有更多新靶标新技术由中国人自己发现。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 李佳
百利天恒创始人董事长朱义则从实战角度谈到了基础科研与产业应用的结合。他提到,百利天恒在ADC药物领域的成功,离不开对基础科研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他认为,中国在Fast-Follow方面已具备全球领先优势,但在“0到1”的原始创新上仍需努力。他强调,前端基础医学发现的投入和耐心资本的支持是关键。

百利天恒创始人董事长 朱义
绿叶生命科学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殿波提到,跨领域合作是推动原始创新的重要途径。他以绿叶生命科学集团为例,说明了从仿制药到创新药的转型过程中,跨领域合作的重要性。他认为,传统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应谨慎行事,同时积极寻求与科研机构、初创公司的合作机会。

绿叶生命科学集团董事局主席 刘殿波
华平投资董事总经理、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联席总裁方敏从国际视角谈到了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原始创新。他认为,Biotech领域是中国与国际市场协作的典范。他提到,中国巨大的临床优势和勤奋的工程师队伍使得我们在Fast-Follow模式上取得全球最强竞争力。同时,他也强调了原始创新的重要性,认为中国应继续加强在新靶点和新技术的研发上的投入。

华平投资董事总经理、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联席总裁方敏
德福资本创始合伙人兼首席执行官李振福认为,中国创新的地位在全球舞台上越来越重要,未来十年将是中国医疗投资的黄金时期。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中国应更加注重原始创新,通过跨领域合作和国际协作来推动行业发展。

德福资本创始合伙人兼首席执行官 李振福
如何向原始创新转型?
恒瑞医药董事、执行副总裁张连山讲述了恒瑞医药从Fast-follow到First-in-class的艰难转型历程。
“恒瑞过去主要依靠肿瘤产品的快速跟进策略,但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在慢病领域以及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方面取得突破。”他介绍说,恒瑞通过全方位战略布局,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研发出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

恒瑞医药董事、执行副总裁 张连山
张连山强调,原始创新不仅需要强大的科研实力作为支撑,更需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在筛选创新项目时,我们既要考虑技术价值的最大化,也要兼顾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确保创新成果能够顺利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华领医药首席执行官陈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从科学概念转化的角度,介绍了原始创新的过程和面临的挑战。“原创首创新药是从0到1的重大突破,它源于一个新的科学概念,并通过生物技术公司快速转化为可开展临床研究的药物。”他以华领医药研发的全球首创葡萄糖激酶激活剂为例,阐述了科学概念在创新药研发中的核心地位。

华领医药首席执行官 陈力
张连山还强调了医师科学家(Physician Scientists)在原始创新中的作用。他认为,研究和临床开发的紧密结合需要更多具备科学素养的临床医生参与。恒瑞医药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注重初创性研究和慢病领域的拓展,这离不开跨领域合作和医师科学家的贡献。
陈力认为,原始创新不仅需要科学层面的突破,更需要跨学科的合作以及资源的有效整合。“在美国,Biotech公司与大型医药企业的合作十分普遍,通过License-out或Co-development等合作模式,共同推动创新药的研发和上市进程。”他预测,随着中国创新药研发水平的不断提升,未来将有更多中国Biotech公司走向国际市场,实现原始创新的全球化布局。
原始创新源于临床需求
近期临床研究不断推进,新药研发聚焦未满足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军指出,临床医生在新药创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他提到,美国在2000年就强调医生必须主动参与创新药物的全链条,从问题导向、靶点导向到临床研究及药物理念的推广,临床医生都应深度参与。他以“北京方案”为例,说明了半相合配对技术在白血病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配对率和患者生存率,突显了临床导向的创新力量。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黄晓军
李佳也谈及了原始创新源于临床需求的重要性。只有深入了解临床需求,才能推动新靶点、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发现。中国在前十年更侧重于新分子的发现,而未来应更多地关注新靶点和新技术的原创性研究。
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院院长秦叔逵教授从临床需求的角度,探讨了原始创新的动力来源和发展方向。“在肿瘤领域,中国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某些细分领域仍存在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特别是消化道肿瘤如胰腺癌、胆道肿瘤和肝癌等,目前的治疗手段有限,患者生存率较低。”

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院院长 秦叔逵教授
秦叔逵教授认为,原始创新应紧密围绕临床需求展开,通过基础科研解决临床难题。“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应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动创新药的研发和应用。”他特别建议,临床医生在原始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临床医生不仅是新药的最终使用者,更是新药研发的推动者和创新者。”
港交所追捧原始创新
医药行业资本市场活跃,多家企业在香港成功融资上市。映恩生物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朱忠远在分享映恩生物港股上市经验时认为,资本市场对原始创新的支持作用。“映恩生物在港股的成功上市,不仅为公司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更为公司创造了与国际资本接轨的机会,加速了公司的全球化布局进程。”

映恩生物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朱忠远
朱忠远认为,资本市场推动了医药创新。“港股18A章的推出,为尚未实现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融资渠道,有力地促进了创新药的快速发展。”他预测,随着中国医药产业的不断升级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未来将有更多中国生物科技公司选择港股上市,借助国际资本的力量实现跨越式发展。
与会者认为,中国医药产业若要在全球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必须从根本上强化基础科研、推动原始创新。只有夯实基础、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攻克科学难题,才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正如宋瑞霖会长开篇所言:“创新是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基础科研与原始创新则是驱动力的根基所在。”
大会开幕精彩瞬间

本次大会以“创·十年 投·未来”为主题,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驻会副会长冯岚主持。

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书记、浦口区委书记陆卫东致辞。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副会长、先声药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任晋生欢迎各参会代表。

百济神州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中亚及南亚区总经理单国洪主持大会主题报告环节。
编辑 | 姚嘉
yao.jia@PharmaDJ.com
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和每日新闻抢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