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D-(L)1正通过多种联合用药新策略探索、长期生存数据突破、皮下给药技术革新,持续巩固市场地位,勾勒出持续进化的深度轨迹;
• PD-(L)1在真实世界中的OS数据仍在不断刷新,尤其在肺癌领域表现突出;
• 商业化价值持续兑现,PD-(L)1在肺癌治疗的江湖地位仍然稳固。
2025年ESMO(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大会上,肿瘤治疗领域新研发热点密集涌现,作为免疫疗法基石的PD-(L)1,江湖地位依然不可撼动。
首先是在PD-(L)1基础上开发的二代及三代创新药物,如PD-(L)1/VEGF双抗多项亮眼数据相继公布,PD-1/VEGF/CTLA-4三抗的早期数据也首次披露。其次,PD-(L)1在此次ESMO大会上同样有多项重磅数据发布。正通过多种联合用药新策略探索、长期生存数据突破、皮下给药技术革新,持续巩固市场地位,勾勒出PD-(L)1抑制剂持续进化的深度轨迹。
IO新联合方案拓宽治疗边界
在以PD-(L)1为代表的各类免疫疗法联合方案中,早期数据不乏亮点。
其中,替雷利珠单抗联用HPK1抑制剂BGB-26808的1a期剂量递增试验方案,显示出潜在的抗肿瘤活性和可控的安全性,未确认的客观缓解率(ORR)为15.4%,包括1例完全缓解患者和7例部分缓解患者。HPK1抑制剂可通过激活免疫反应,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与PD-1联用能进一步提升免疫治疗的应答率与有效率。
另一项值得关注的组合是PD-1/IL-2融合蛋白AWT020与帕博利珠单抗的联用,其早期数据同样验证了PD-(L)1与新兴靶点联合的可行性,为后续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从百济神州的管线布局来看,替雷利珠单抗的联合策略已形成多元化矩阵。除上述方案外,还包括与IL-15前体药物BGB-R046、靶向B7-H4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BG-C9074、靶向B7-H3的ADC BGB-C354的联用,且各项组合均已启动I期临床研究。
当前,免疫联合的探索方向一直在不断拓宽,从早期与化疗、放疗、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如今已延伸至与新兴靶点药物、细胞因子疗法、ADC等疗法深度结合。
其中,ADC与PD-(L)1联用是热门方向,ESMO中有相关数据公布:Trop-2 ADC芦康沙妥珠单抗与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一线治疗PD-L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II期数据显示,ORR达68%,疾病控制率(DCR)达到86%。
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曾在接受丁香园采访时评价,ADC与IO联合方案的临床价值不容忽视。不过他同时也指出,如何将ORR转化为PFS与OS是当下的核心问题,仍需更多高质量研究数据予以验证。
全肺癌人群OS刷新
目前,PD-(L)1抑制剂已成为多种肿瘤的标准治疗方案,且其在真实世界中的总生存期(OS)数据仍在不断刷新,尤其在肺癌领域表现突出。
以替雷利珠单抗为例,其已经实现从晚期到早期的全线、全人群肺癌适应症的OS获益。
在此次ESMO大会上,RATIONALE-312研究的最终长期随访数据公布,该研究针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SCLC)一线治疗,结果显示患者3年OS率达22.1%,4年OS率达到18.9%;在PD-L1表达亚组中,患者OS也显著高于安慰剂组。
此前在WCLC(世界肺癌大会)和CSCO(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会议上公布的替雷利珠单抗的OS数据也显示了持续突破。RATIONALE-307研究(鳞状NSCLC一线治疗),4年OS率达32.2%,持续治疗人群4年OS率高达97.5%;RATIONALE-315研究(NSCLC围术期治疗),4年OS率达72.3%;RATIONALE-303研究(晚期NSCLC二线/三线治疗),5年OS率达20.1%;RATIONALE-304研究(非鳞状NSCLC一线治疗),4年OS率达32.8%。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ESMO大会还披露了RATIONALE-307研究的补充新数据。在OS亚组分析中,尽管研究中有58.7%的患者从化疗组交叉至替雷利珠单抗组接受治疗(此类交叉通常会降低试验组的治疗获益),但替雷利珠单抗仍展现出明确的生存优势。另一项研究表明,对于疾病进展较缓慢、病灶较局限的特定患者,持续接受替雷利珠单抗单药治疗或有助于进一步延长生存期。
除替雷利珠单抗外,其他PD-(L)1抑制剂也在ESMO大会上公布了长期OS数据:帕博利珠单抗披露了NSCLC治疗的10年长期随访结果;阿替利珠单抗在ES-SCLC治疗中表现出色,亚裔患者中位OS延长至16.4个月。
这些全面的OS数据充分证明了PD-(L)1在肺癌慢病管理中的核心价值。不仅如此,监管机构对OS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进一步凸显了PD-(L)1在真实世界中验证疗效的重要意义。
2025年8月,FDA发布《癌症临床试验中总生存期评估新指南草案》,在可行情况下,OS应作为临床试验的主要终点;即便OS不被作为主要终点,企业也必须收集并提交完整的生存数据,作为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的核心依据。
该指南的出台源于过往临床实践的深刻教训,部分药物虽能改善无进展生存期(PFS),如呋喹替尼的二线胃癌适应症、HER3-DXD的NSCLC适应症,但因OS未达到预期,最终撤回上市申请,暴露出替代终点与临床最终获益之间的脱节问题。
在PD-(L)1领域,替雷利珠单抗实现全肺癌人群OS突破、帕博利珠单抗更新10年OS数据,均与监管机构的标准高度契合。这表明,只有真正能延长患者生命的免疫治疗药物,才能具备长期临床价值与市场竞争力。
商业化价值兑现
在免疫治疗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PD-(L)1仍能凭借在早期和晚期肺癌中优异的OS数据,不仅在临床疗效上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全球市场潜力也在加速释放。
以替雷利珠单抗为例,其商业化进程已实现全球化突破。目前,该药已在中、美、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多项适应症,且被纳入多个权威指南的I级治疗推荐。
2025年8月,凭借RATIONALE-315研究的优异结果,替雷利珠单抗获得欧盟委员会批准,用于NSCLC患者的新辅助/辅助治疗。至此,替雷利珠单抗在欧盟已获批5项肺癌适应症,涵盖ES-SCLC一线、鳞状NSCLC一线、非鳞状NSCLC一线及NSCLC二线治疗。截至目前,替雷利珠单抗已在47个国家和地区获批,累计惠及全球超170万例患者。
药物获批上市是进入市场的基础,而被纳入权威指南推荐,则进一步明确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目前,替雷利珠单抗已在ESMO、CSCO等多个国际及国内权威指南中,被推荐为肺癌治疗的I级方案,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以2025 CSCO指南为例,在晚期非鳞状和鳞状NSCLC一线及二线,以及IIA-IIB期、可手术IIIA-IIIB期的围手术期,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治疗中,替雷利珠单抗均获得I级推荐,实现早中晚期肺癌全病程覆盖。
不仅如此,替雷利珠单抗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在晚期NSCLC与ES-SCLC治疗中,均实现医保全覆盖的免疫治疗药物,其医保覆盖范围与CSCO指南推荐高度一致,进一步提升了患者用药可及性。
临床应用的广泛普及、指南与医保的全适应症覆盖,推动替雷利珠单抗的临床价值持续转化为市场表现。2025年上半年,该药全球销售额达26.43亿元,同比增长20.6%,累计超百万患者从中获益。
与此同时,真实世界中的临床应用实践,又反哺临床试验的开发与验证,形成“临床研究-真实世界应用-研究优化”的可持续转化闭环,进一步巩固PD-(L)1抑制剂的市场地位。
从全球市场来看,PD-(L)1领域仍保持增长态势。据开源证券统计,2024年全球PD-(L)1市场规模达525亿美元,同比2023年增长12.3%。iHealthcare Analyst预测,到2031年,全球PD-(L)1市场规模将突破11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11.9%,显示出该领域长期增长潜力。
下一竞争焦点:皮下制剂
有了稳定增长的销量,延长PD-(L)1生命周期即成为新课题。皮下制剂已成为新的竞争赛道。
百济神州启动了一项III期临床试验,对比皮下注射替雷利珠单抗与静脉注射版本的疗效与安全性,该试验针对一线治疗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
此次ESMO大会也披露了其他PD-(L)1皮下制剂的临床数据。帕博利珠单抗皮下制剂MK-3475A的II期偏好研究显示,65%的患者更倾向于选择皮下注射,而非传统的静脉输注。阿替利珠单抗的IMscin001最终研究显示,其在安全性、中位OS等关键指标上,与静脉注射剂无显著差异。
未来,随着免疫药物不断延长患者总生存期,长期维持用药将成为常态。对于这类患者而言,皮下注射制剂在用药便利性与依从性上具有显著优势,有望推动肿瘤免疫治疗从住院给药向门诊常规给药模式转变,进一步扩大PD-(L)1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场景。
编辑 | 姚嘉
yao.jia@PharmaDJ.com
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和每日新闻抢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