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四次工业革命改变世界,第五次如何聚焦拯救生命?当人类站在医疗科技变革的临界点,一场以“生命质量跃升”为核心的革命正席卷全球。据近日《十五五建议》的公开内容及近年国家科技政策导向,并结合相关部委(如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在生物经济、未来产业、卫生健康等领域的部署,多项前沿生物技术已被纳入国家战略性科技布局,并将在“十五五”期间获得重点支持。
例如,脑机接口已被列入科技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以及工信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作为未来产业培育方向。而AI+医疗(含AI诊断、智能药物设计)、纳米医学、医疗机器人等交叉技术,则被纳入“人工智能+”行动和高端医疗器械自主创新的重点范畴。此外,干细胞、再生医学、基因编辑、基因组测序、CAR-T、mRNA疫苗等领域,在“十四五”期间已有系统布局,“十五五”建议中也继续强调加强生命健康科技攻关、发展生物经济和提升重大疾病防治能力。

为顺应国家政策和时代发展,日前,凝聚三位顶尖专家智慧与产业洞察的一部著作《第五次工业革命:颠覆性创新, 解锁未来医疗需求》将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由冯文昌博士、张思毅博士与毛冬蕾女士联袂撰写,以前所未有的全景视角,系统梳理脑机接口、医疗机器人、基因编辑、再生医学、合成生物学、AIDD等18项前沿技术,深刻揭示“十五五”当中聚焦医疗创新的“第五次工业革命”如何重塑人类健康的未来图景。
作者背景:跨界领军人物
三位作者均为横跨科研、产业与传媒的领军人物。

冯文昌(Mann Fung)博士现任多家生物科技公司高级顾问,并担任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客座教授。深耕新药研发、药品监管、与医药风险投资三十余年,主导了十余款创新药物的全球上市。他曾任美国FDA医学审批专员、礼来大中华区及日本区医学总监、强生肿瘤部全球副总裁,并在中美医药投资领域担任要职,是连接科学与资本的桥梁型人物。如今,他致力于高等学府的教研工作,教书育人——这也正是他出版此书的初心。

张思毅博士为生物科技战略专家,长期聚焦干细胞治疗、肿瘤生物学与罕见病机理研究。他主导传奇生物CAR-T疗法在美国的临床申报,促成其与强生的战略合作,创下中国创新药“出海”的里程碑;同时领导金斯瑞、蓬勃生物等企业的跨境投资与并购,有力推动中国生物技术从“跟跑”迈向“并跑”乃至“领跑”。

毛冬蕾女士是资深医药媒体人,《研发客》联合创始人兼主编,目前,《研发客》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医药专业媒体之一。曾在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工作。深耕医药政策、临床试验与行业传播二十余载,她专访逾百位权威专家,撰写大量深度报道,并策划推动中国及亚太地区药物研发与监管政策的对话,被誉为“中国药品监管和创新的忠实记录者”。
出版背景:携手老牌香港三联出版社
三联出版社前身是20世纪30年代的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它们在动荡中传播进步思想,1948年合并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成为综合性出版机构。它以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图书为核心,既推动学术研究,又兼顾大众需求,出版众多可读性强的作品。1948年,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和新知书店在香港合并成立香港三联出版社,现为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成员机构之一,也是大中华区著名的文化出版品牌。 质量与口碑是三联的立身之本。其出版物以严谨的编辑风格和独具特色的设计品味,吸引了海内外大批优秀作者和忠实读者,并多次荣获香港与国际优秀图书及书籍设计奖项。
工业革命脉络:从生产力解放到生命质量跃升
本书主要讲述,回望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解放生产力,第二次以电力与内燃机加速工业化进程,第三次借信息技术实现自动化,第四次则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掀起科技爆炸,深刻重塑人类生活方式。而本书首次提出:“第五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正是医疗创新”。当FDA的审批标准推动全球药物研发规范化,当CAR-T等疗法让癌症“治愈”成为可能,当媒体深度揭示政策对创新的关键影响,人类正迈向一个“疾病可治、寿命可延、健康可控”的全新时代。作者指出,全球医疗仍面临三大未解难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癌症与罕见病。传统疗法在阿尔茨海默病、胰腺癌、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等疾病面前束手无策,而第五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正为这些“医学盲区”点亮希望之光。
技术图谱:四大模块重构医疗未来


全书以四大模块系统构建未来医疗的技术图谱,展现专业深度与前瞻视野。在医疗器械与生物材料领域,作者深入探讨脑机接口如何通过电极阵列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的“双向对话”,使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重获交流能力,中风患者借助神经康复机器人恢复肢体功能;3D生物打印则利用患者自体干细胞“打印”皮肤、血管甚至心脏组织,降低免疫排斥风险,为器官移植开辟无限可能。在诊断技术革新方面,AI医学诊断通过分析海量影像与基因数据,可提前数年预测阿尔茨海默病风险,识别被忽视的罕见病例;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则揭示癌细胞的异质性,为靶向治疗绘制精准“导航图”。在革命性疗法领域,基因编辑与基因治疗成为核心突破:CRISPR技术成功修复囊性纤维化基因突变,体内基因治疗使失明患者重见光明;CAR-T细胞疗法通过改造患者T细胞,实现血液癌“治愈级”响应,并正向实体瘤治疗拓展。在其他前沿医疗技术中,再生医学与干细胞技术推动人工肝脏、肾脏进入临床试验,干细胞分化技术可修复心肌损伤;抗衰老研究则聚焦端粒缩短、衰老细胞堆积等机制,有望延缓阿尔茨海默病与心血管疾病的进程。
伦理与监管:在创新与安全间寻求平衡
技术狂飙突进的同时,伦理与监管挑战日益凸显。基因编辑可能引发“设计婴儿”争议,AI诊断面临数据隐私风险,脑机接口触及“意识边界”难题——这些均需全球共识与跨学科协作。作者呼吁建立更具前瞻性的监管框架,在创新速度与公共安全之间寻求动态平衡。正如书中所言:“当监管确保技术安全落地,当创新疗法让患者重获新生,当媒体推动政策优化,我们见证的不仅是医学进步,更是人类对‘生命无价’的永恒追求。” 本书通过详实案例与数据,为政策制定者提供资源配置参考,为投资者指明高潜力领域(如AI制药、基因治疗),更为年轻科学家描绘跨学科协作的蓝图——未来的医疗,将由生物学家、工程师与数据科学家共同驱动,通过全球临床试验与数据共享,让创新成果惠及每一个角落。
权威专家力荐:多维视角解读医疗革命内核
香港生物医药创新协会会长卢毓琳教授评价:“本书以脑机接口、3D生物打印等前沿技术为切入点,直击人口老龄化与慢性病激增的医疗痛点。其战略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展示,更在于呼吁社会加大对生物医药人才的培养——唯有产学研深度融合,才能让香港在全球医疗创新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助理院长、深圳校区主任张炜教授表示:“从基因编辑到AI药物开发,作者以‘技术解密’的笔法,将晦涩概念转化为产业变革的‘钥匙’。书中双重叙事视角尤为珍贵:科学家洞察技术本质,产业先驱推演未来蓝图,为从业者构筑了登高望远的认知阶梯。”
澳门大学药品监管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胡元佳教授强调:“书中关于人工智能驱动药物开发(AIDD)的章节令我印象深刻。作者以DeepMind CEO哈萨比斯的故事为引,揭示AIDD如何通过海量数据分析优化候选药物、提升研发效率。这种跨学科创新,正是破解新药研发的关键。”
深圳霁因生物医药转化医学研究院教授、亦诺微医药创始人兼CEO周国瑛教授指出:“医疗创新的终极意义,在于重新定义‘健康’与‘生命’。从溶瘤病毒治疗癌症,到外泌体在药物递送、疾病诊断和再生医学等领域的巨大潜力,本书不仅展示技术突破,更传递出一种精神——唯有勇于探索,才能让‘治愈顽疾、延长寿命’的愿景照进现实。”
泰格医药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叶小平博士表示:“书中对mRNA技术、PROTAC与分子胶等前沿领域的系统梳理,与泰格医药‘临床研究+数字化服务’的战略高度契合。我们已设立细胞与基因疗法业务线,期待与全球科研机构携手,共同推动这些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技术突破: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跨越
书中深入剖析多项技术如何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 脑机接口(第一章)实现人脑与设备的“无限连接”; 3D生物打印(第二章)以“细胞级精度”构建人体组织; 医疗机器人(第三章)在手术与康复中实现精准干预; 纳米医学(第五章)与AI诊断(第六章)推动疾病早筛; 基因组测序(第七章)与基因编辑(第八章)从根源攻克遗传病; CAR-T细胞疗法(第九章)、溶瘤病毒(第十章)与mRNA疫苗(第十一章)构成癌症治疗“三重奏”; 靶向蛋白质降解(第十二章)与RNAi技术(第十三章)为疑难杂症提供新解。
未来图景:健康2.0时代的全面升级
再生医学(第十四章)与干细胞技术重塑器官修复,生殖医学(第十五章)开启人类繁衍新篇章,肠道菌群研究(第十六章)揭示“微生物-健康”关联,抗衰老技术(第十七章)瞄准延长健康寿命,智能药物设计(第十八章)通过AI加速新药研发——最终构建覆盖‘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全周期创新体系。业内专家评价,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指引医疗产业向“个性化、精准化、可持续化”转型的行动指南。以香港为出版地,本书将进一步推动亚洲医疗科技的合作与创新落地。
结语:科学与人文的交响
最后,谨以书中一小节,邀您感受其思想深度与人文温度:
“夏庞蒂尔(Emmanuelle Charpentier)拥有深厚的艺术背景,总是以创造性的视角审视科学。从巴黎近郊的童年到如今成为基因研究的先锋,她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多元化兴趣与坚忍不拔的力量。早年对艺术的浸润为她的科学生涯奠定基础,使她能将创造力与科学探索无缝融合。尽管她热爱音乐与舞蹈,但对生物学与细菌遗传学的痴迷,最终推动她重新定义分子生物学的边界。而杜德纳(Jennifer Doudna),这位来自夏威夷的学者,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从家乡的沙滩一路走向哈佛的殿堂。她对知识的孜孜以求,使她站上生物化学的前沿。她们的相遇,是一场注定挑战认知边界的思想交汇。夜幕降临,咖啡渐凉,而她们的讨论愈发炽热 —— 话题聚焦于CRISPR/Cas9,这项有望揭开DNA奥秘的新技术。每一个灵感都如星火,点燃了合作的火焰,注定在科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第八章 基因编辑)
“作为首位接受CD19 CAR-T临床试验的患者,路德维希(Bill Ludwig)的英勇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宝贵时间,也为癌症治疗开辟了新纪元。他成为希望的化身,生动诠释了科学创新与人类不屈精神的结合。尽管他于2021年因新冠并发症离世,但他为癌症治疗作出的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人类抗癌史册中。他与琼医生(Dr. Carl June)的合作,是‘绝望中孕育希望’的真实写照 —— 他们不仅共同对抗癌症,更以非凡的勇气与智慧,重新定义了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征程。”(第九章CAR-T细胞疗法)
目錄(上下滑動查看)
卢毓琳 :序一
张 炜 :序二
胡元佳 :序三
周国瑛 :序四
叶小平 :序五
前言
医疗器械 / 生物材料:科技赋能,重构健康未来
第一章 脑机接口:探寻科技与人脑的无限连接
第二章 3D 生物打印:医疗界的“神笔马良”
第三章 医疗机器人:开拓科学助力健康新纪元
第四章 合成生物学:科学与医学的革命性蜕变
第五章 纳米医学:掀起科技革命的新风尚
医疗诊断:精准洞察,健康预警
第六章 AI 医学诊断:健康管理和早期疾病检测技术新飞跃
第七章 新一代测序 / 单细胞基因组学:解锁精准医学的分子密码
创新疗法:突破边界,超越医疗极限
第八章 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生命重塑的未来图景
第九章 CAR-T 与工程化细胞:构建治疗新序曲
第十章 溶瘤病毒与癌症疫苗:对抗肿瘤的突破性策略
第十一章 mRNA 疗法:推动突破性医疗新进程
第十二章 靶向蛋白降解:应对顽疾的奥秘
第十三章 RNAi 技术:靶向治疗的璀璨明珠
新一代医疗技术:前沿探索,引领未来
第十四章 再生医学和干细胞:创新科技重构生命蓝图
第十五章 生殖医学:技术创新开启人类新篇章
第十六章 肠道菌群:人体内的健康联盟战士
第十七章 抗衰老:迈向人类健康 2.0 时代
第十八章 AIDD:智能科技驱动新药研发
作者简介
鸣谢
出版信息
- 出版时间:2025年11月15日
- 出版社: 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社
- 目标读者:医疗从业者、科技投资者、政策研究者、生命科学学生
- 核心价值:填补“技术-临床-产业”转化鸿沟,推动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