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20届亚太临床微生物学和感染大会(APCCMI 2025)在泰国曼谷召开,一项关于注射用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天韵®)的真实世界研究以口头报告形式亮相。研究证实,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CMS)联合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ZA)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和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感染,可显著降低感染患者的30天全因死亡率,安全性与单药治疗相当,为破解当前棘手的耐药菌感染治疗难题提供了关键循证依据。

应对耐药挑战,联合用药成临床探索新方向
对于重症监护室(ICU)危重患者,以及放化疗后免疫力低下、反复遭遇肺部或尿路感染的患者,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曾是抵御严重细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但近年来,CRE和CRPA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呈快速上升趋势,外膜孔蛋白缺失、外排泵过度表达、碳青霉烯酶等复杂耐药机制,使得碳青霉烯类等传统β-内酰胺类药物及部分新型抗菌药物逐渐失效。
面对耐药难题,目前临床常用的两款核心药物仍存在局限。CZA可抑制多种β-内酰胺酶,常被用于治疗CRE/CRPA感染,却对产金属酶、D类酶等菌株效果不佳,单药治疗还可能引发耐药或治疗失败[1-3];CMS虽能破坏细菌外膜发挥较强杀菌作用,但由于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特性复杂以及异质性耐药等问题的出现,大部分指南/共识推荐联合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获益。
在此背景下,基于协同机制的联合治疗策略,成为突破治疗瓶颈的重要研究方向。理论上,CMS可破坏细菌外膜,帮助CZA更好地渗透到作用靶点,同时双重杀菌机制可以更好地应对细菌耐药突变问题。相关研究[4-6]提示,二者联用能提升对耐药菌株的杀菌效果,进而提升患者的生存率,但这些研究结果仍缺乏大样本对照数据支撑。
30天全因死亡率下降10%,高龄重症获益明显
此次入选APCCMI 2025口头报告的研究是一项国内多中心、回顾性、真实世界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队列分析,明确CZA+CMS对比CZA单药在CRE/CRPA感染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并探讨患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如基础疾病、感染部位、耐药基因型),为优化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治疗策略提供循证依据。
研究纳入2018年1月1日至2025年4月28日确诊为CRE/CRPA感染所致的492例ICU住院患者数据,患者均接受CMS+CZA联合治疗或CZA单药治疗(CMS用药方式为静脉或雾化)。
疗效分析结果[7]显示,两组患者30d全因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MS+CZA组30d全因死亡率占比29.55%,低于CZA组的39.77%。为排除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严重程度、是否进行机械通气等干扰因素,研究进一步开展Logistic回归校正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总死亡率和30天全因死亡率的校正OR值分别为0.581和0.557,证明CMS+CZA组联合治疗显著降低总死亡率和30d全因死亡率。

两组临床有效性比较
研究特别指出,在年龄≥65周岁、重症(APACHE II≥15分)的高危患者群体中,该联合治疗方案的获益更为显著。
安全性方面,卡方检验发现联合治疗组与单药治疗组在超敏反应(P=0.199)、神经毒性(P=0.889)、肾毒性(P=0.636)、支气管痉挛发生(P=0.334)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表明CMS与CZA联用并未增加额外安全风险。

两组临床安全性比较
参考文献: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2020版.
[2] Paul M, et al.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18, 18(4).
[3] Xi Li, et al. Emerg Microbes Infect, 2024, 13 (1):2324068.
[4] Sandra M,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9, 63(8).
[5] Courtney L,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22, 66(10):e0059122.
[6] Minglu Y, et al. Front Oncol. 2024, 14(0):1444172.
[7] Ming Zhong,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Colistimethate Sodium Combined with Ceftazidime-Avibactam Versus Ceftazidime-Avibactam Monotherapy for Carbapenem-Resistant Bacterial Infections: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 APCCMI 2025 Rapidfire ID:RES-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