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科伦博泰葛均友:FDA抬高OS门槛后,创新药企的破局之道

·17 hours ago发布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FIC创新药”

 

撰文|曾净 

 

在新药审批领域,美国FDA对于OS(总生存期)的重视程度再一次升级。2025年8月,FDA发布的《癌症临床试验中总生存期评估新指南草案》明确提出,“可行情况下,OS应作为临床试验主要终点”。

 

作为事关患者“能生存多久”的最核心指标,将OS作为新药审批的“金标准”,最客观、也最可靠。但过去多年来,为了缩短新药上市周期,FDA频繁通过PFS(无进展生存期)、ORR(客观缓解率)等替代终点来加速审批。

 

这次OS“咖位”升级的草案一出,无疑增加了创新药审批的不确定性,一时令创新药行业陷入焦虑。

 

而在今年10月举办的ESMO大会上,科伦博泰的表现给出了破局范本——作为入选突破性摘要(LBA)最多的中国药企之一,在其两款核心ADC药物(TROP2 ADC芦康沙妥珠单抗、HER2 ADC博度曲妥珠单抗)公布的III期数据中,OS与PFS双获益的亮眼成果,精准契合了全球最高监管标准的导向。其中最重磅的当属主席论坛环节发布的OptiTROP-Lung04研究结果:与当前标准化疗方案相比,芦康沙妥珠单抗单药治疗EGFR-TKI耐药NSCLC患者的PFS、OS均取得了统计学意义与临床意义的改善,成为全球首个在该适应症中相对含铂双药化疗获得显著OS获益的单药疗法。

 

能与全球最高监管标准同频,说明科伦博泰在对研发立项和临床试验设计的理解上打了“提前量”。然而,如何应对FDA审批标准升级?又如何解读PFS和OS两项关键指标?ADC的未来又有哪些演化趋势?在近期举办的“创新药立项与交易合作高峰论坛”中,FIC创新药平台专访了科伦博泰CEO葛均友博士。

 

此次高峰论坛由澳门药理协会、珠海横琴濠麦科技主办,研发客、雅法资本、北大FIC创新药平台联合主办,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经济及科技发展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经济发展局、横琴深合产业招商有限公司、米内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协会支持。

 

 

全球首个OS/PFS双获益ADC:

用差异化实现弯道超车

 

FIC创新药:2025 ESMO大会上,芦康沙妥珠单抗公布了III期OptiTROP-Lung04研究数据,在EGFR突变NSCLC治疗中取得了PFS和OS双重获益的临床成果,在这一适应症中,芦康沙妥珠单抗体现出哪些差异化优势?

 

葛均友:

最关键的优势在于“全球首个”OS突破,芦康沙妥珠单抗(佳泰莱®)是首个在EGFR突变NSCLC二线治疗中做出统计学意义上OS获益的药物,打破了TKI耐药人群长期存在的OS困局。

 

拆解来看,芦康沙妥珠单抗具有三重优势:相较于化疗,实现了PFS和OS两大指标的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改善,切实提升了患者的总生存获益;相较于同类ADC药物,我们后发先至率先拿下这一适应症,展现出Best-in-Class的潜力;而相较于同适应症的其他疗法如双抗产品,芦康沙妥珠单抗在PFS优势之外,在产品获批时就实现了OS统计学差异,是最快达成这一突破性进展的疗法。

 

其次是用药便利性的升级,现有的PD-1疗法或其他双抗方案采用了“免疫+化疗”的联合用药模式,甚至是三药、四药联用。理论上来说,用药越多,药物间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的风险就越大。而芦康沙妥珠单抗的单药治疗方案,在市场推广和用药便利性上优势明显——安全性预期更好,对医生来说处方更方便,对患者而言依从性更高。

 

FIC创新药:2025 ESMO大会上,博度曲妥珠单抗与T-DM1在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头对头Ⅲ期临床研究中,也呈现出PFS获益及OS获益趋势。这在临床效果和市场空间上意味着什么?

 

葛均友:

博度曲妥珠单抗(舒泰莱®)是中国首个广泛覆盖二线及以上HER2阳性乳腺癌人群的国产HER2 ADC。博度曲妥珠单抗利用细胞毒性药物Duostatin-5(微管蛋白抑制剂)配合精确设计的连接子结构与曲妥珠单抗偶联,确保其在正常人体环境中具有高稳定性,同时在肿瘤细胞内部被过表达的酶系特异性激活。在与T-DM1头对头Ⅲ期临床研究中,在盲态独立中心评估中,博度曲妥珠单抗组的客观缓解率(ORR)为76.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延长(11.1个月对比4.4个月;HR 0.39,95% CI: 0.30-0.51,p<0.0001)。博度曲妥珠单抗(舒泰莱®)实现了较佳的安全性及疗效平衡,为HER2+晚期乳腺癌治疗提供了新选择,并为更新临床实践指南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

 

FIC创新药:在创新药竞相出海的当下,您曾表示,能与海外伙伴达成合作的前提逻辑要追溯到创新产品本身。从立项开始,管线布局定位、临床方案的规划、临床终点的选择、临床数据的读出……研发“前端”的每一个细节都影响了企业后续出海的成败,在这方面,您有哪些关键经验可以分享?

 

葛均友:

从研发立项来看,产品的创新性是第一性原理。这有两个维度:一是在产品技术或靶点的创新度上,做到“First-in-Class”;二是面对已有同类药物的赛道时,做到“Best-in-Class”。二者必居其一,才能抢到创新药出海的“入场券”,获得优质海外伙伴的认可。

 

以在肺癌领域实现“全球首个”突破的TROP2 ADC芦康沙妥珠单抗为例,立项时全球已有两家跨国药企布局同类药物,我们能后来居上做到“Best-in-Class”,关键在两点:

 

一是分子设计的差异化,虽然同为TROP2靶点,但我们在分子设计上做了优化,从根源上奠定疗效和安全性优势;

 

二是临床的差异化开发策略——不盲目追求“大适应症全覆盖”,而是精准聚焦让产品优势最大化的群体。不少企业会瞄准非常广泛的适应症目标人群,来做出一款大药,最大化市场效益,但结果却可能因为患者亚型的范围和规模太大,最终导致OS结果不理想。所以,在临床开发上,我们精准选择了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最终达到了PFS和OS指标的双阳性,在研发进度上实现赶超。

 

OS门槛升级:

以“精准策略”应对研发挑战

 

FIC创新药:在公司最近公布的数个临床数据中,我们观察到PFS和OS双重获益的重磅消息,这与FDA不久前发布的《肿瘤临床试验中总生存期评估方法指南草案》(以下简称“方案”)强调OS的方向一致。您怎么看待PFS和OS在临床数据中的重要性?

 

葛均友:

OS是无可争议的“金标准”,因为它衡量的是一名患者从用药治疗开始,最终能存活多长时间。对于单药治疗方案来说,如果能显著改善OS,其价值是巨大的,这是第一优先标准。

 

而PFS是“疾病有效控制的信号,生存时间的接力棒”,它衡量的是患者用药后,疾病得以控制不会扩散、复发或转移的时间。在有多种治疗选择的前提下,PFS的意义很大——患者可以先用A药,获得一段时间的疾病控制,疾病发生进展后再换用B药,又获得一段疾病控制的时间区间。每一次有效的PFS获益,都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生存时间,一次次PFS的接力,最终会累积为总生存的延长。

 

现在国内的监管也在向FDA靠拢。即使有药物是基于PFS获批,监管部门也会要求补充OS的分析统计,至少需要显示出明确的OS获益趋势,才能给予完全批准。“既要控得住,更要活得久”,已经逐渐成为行业的新共识。

 

FIC创新药:FDA倡导以OS作为关键审评标准,您认为,这会对公司乃至行业的临床试验设计和数据读出有什么影响?  

 

葛均友:

这种影响会直接体现在临床试验设计上,比如目标人群的选择、剂量和给药周期的优化。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能让患者更长时间用药,以及更可能展现出OS获益的给药方案。

 

第二个重要的影响在于,将OS作为标准提高了新药开发的难度。当下新药、新治疗手段层出不穷,新的临床试验也在不断开展,一个现实的风险因素是:试验组相比对照组疗效更优,但对照组患者先出现疾病进展时,会转向使用新的治疗药物,这些后续治疗会对照组本身的生存数据产生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两组之间的OS没有统计学差异,最终增加临床试验失败的可能性。

 

因此,将OS作为“金标准”对创新药企的全局规划能力要求更高,一开始就需要更精细地设计临床试验,更审慎地选择入组人群和适应症,同时确保药物能做出差异化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保证临床试验做出阳性的结果。

 

但这并不意味着PFS不重要。比如在临床中患者已经无药可用,那么即使一个药物没能做出OS差异,但它能延缓疾病进展,这对患者而言也是一种生存希望。临床价值的衡量,始终要立足患者的实际需求。

 

ADC未来之路:

精细化发展与差异化竞争

 

FIC创新药:ADC药物在这两年成为了多家公司竞相布局的热门品类,您认为在ADC领域技术会出现哪些趋势?   

 

葛均友:

第一个趋势是“ADC治疗的精细化”,随着Biomarker(生物标志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未来很可能需要通过Biomarker来筛选患者,并找到对某款ADC药物反应最敏感的优势群体。这意味着,不同的患者亚群将采用不同的ADC药物精准治疗,而不是用一种ADC解决所有问题。

 

第二个是ADC联合疗法的探索。ADC本质是精准化疗技术,天然适合与其他机制药物联用,比如ADC+免疫(IO)、ADC+小分子靶向药等。不同机制的药物能形成协同效应,放大疗效,但也要守住“安全性底线”——联用要考量毒副作用的积累,这是联合疗法的核心前提。

 

FIC创新药:在精细化发展的趋势下,您认为未来ADC竞争的关键点是什么?   

 

葛均友:

从当前发展来看,ADC已从1.0时代的单靶点独立开发,迈入2.0时代的多靶点、多payload组合开发,未来甚至可能出现“多payload+多靶点”的定制化开发模式,这是行业共同关注的方向。

 

另一个关注点是耐药性突破。目前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类ADC药物占据了主流,但这类药物面临的关键挑战就是耐药问题——一旦耐药,患者后续治疗选择有限。因此,能突破现有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毒素的局限、具备创新作用机制的新一代毒素,将是未来ADC差异化竞争的核心。

 

但无论是多靶点布局,还是新一代毒素的研发,都需要底层技术平台的支撑。以科伦博泰自主开发的OptiDCTM平台为例,它不仅是一个ADC技术平台,也是覆盖药物立项、研发、临床前到临床研究全链条的新型偶联技术平台。这意味着我们在任何环节都无需依赖外部CRO,可通过平台矩阵式的交叉管理与技术迭代,高效推进不同阶段管线项目,持续产出创新ADC产品。

文章关键词: 科伦博泰葛均友
下载PDF
0
发布文章
0
关注人数